曹操眼中精光一闪,但他却道:“朝廷股肱尚多,未可轻动。”他指的是那些旧的“气”脉络和“意”体系的代表人物。他清楚地知道,真正的征服并非杀戮干净,而是收为己用或压制到无害。他需要一个更全面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势”和“意”。
“吾当请天子田猎,以观动静。”曹操说。田猎,在古代并非仅仅是狩猎,更是大型的军事演习和权力展示场合。在黑暗奇幻世界观下,这种万人集结的狩猎,更是一种汇聚集体“气”和“煞气”的方式,足以影响一个区域的“地脉”与“气运”。
于是,他精选良马、名鹰、俊犬,准备了上等弓矢——这些工具,都是为了更好地导引和释放狩猎者的“意”与“气”。他先聚兵城外,这十万之众并非乌合,他们身上的“兵家武道之气”和累积的“煞气”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可怖的军阵之势。这股力量,在平时的驻扎中被约束,但在野外拉开架势,足以对周围环境产生显着影响。
曹操入宫请天子田猎。献帝虽有疑虑,知道这并非真正的古礼(古之田猎有礼法约束,今曹操之田猎恐别有深意),但他已无力抗拒。他的“帝王之意”被曹操的“霸者之意”完全压制,形同虚设。只得依从,带上象征汉室“龙气”的宝弓与金箭,登上逍遥马,随銮驾出城。
刘备、关羽、张飞,穿着掩心的甲胄,带着各自蕴含着强烈“意”的兵器,随行出城。刘备是“仁德之气”,关羽是“义绝之意”,张飞是“勇烈之意”——三人的“意”和“气”交织,在这混乱的场合中形成一股奇特的能量场,与曹操方面以及整个猎场所弥漫的能量形成对比。他们的数十骑护卫,更是各自身边精锐武将和兵士,个个身上带着洗练的“气”。
猎场周广二百余里,这广阔的空间,在十万军士的包围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气”与“煞气”汇聚场。曹操骑着“爪黄飞电”马,这是他的“意”和“气”的最佳载体,此马非凡,似乎能感受到主人的“意”,与其融为一体。曹操与天子并辔而行,只隔一个马头——这看似微小的距离,却是曹操用无声的“意”展示其凌驾于天子之上的真实地位。他背后的心腹将校,并非仅仅是追随者,他们各自的“意”与曹操紧密相连,构成了曹操巨大力量场的核心。文武百官远远侍从,他们的“意”被震慑、被隔绝,无法靠近皇帝。
当日猎至兴头,献帝意欲看“皇叔”射猎。刘备领命,在野草丛生的旷野上奔驰。忽有一兔被惊起,刘备弯弓搭箭,“仁德之意”附于箭上,这一箭正中野兔。这不是简单的武技,其中蕴含着他对于生灵并非极致杀伐的理念,哪怕是猎杀,也带着一份精准与效率,减少其痛苦。帝见之,口称“喝采”——这或许是真心,但更多是一种身为皇帝,需要展现出对下属武力认可的程序。
转过土坡,忽见荆棘丛中赶出一只大鹿。献帝连射三箭不中——他久居深宫,早已与兵戈和狩猎无缘,身体孱弱,“气”脉不通,“意”更是难以凝聚于弓箭之上,这种力不从心,是汉室衰落最直接的象征。
“卿射之。”献帝顾谓曹操,这句话里包含了无助与无奈,同时也是将展示武力的任务——以及潜在的荣耀——彻底交给了曹操。
曹操应声,其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伸手讨要天子的宝雕弓、金鈚箭。这两件器物是皇帝的随身之物,带着献帝微弱但确实存在的“帝王意”与汉室“龙气”残余。曹操接过弓箭,并非仅仅为了狩猎,更是为了以自身磅礴的“霸者之意”来操控这代表“天子之意”的器物。他扣满弓弦,并非像刘备那样流畅温和,而是弓弦在他手中似乎发出了低沉的嗡鸣,弓身上微弱的“帝王意”似乎感受到了被强行驾驭的不适,微微扭曲。他一箭射出,灌注了“霸者意”和凝聚起来的强大“气”,这一箭带着无匹的穿透力,正中鹿背。
那鹿倒在草中,挣扎的哀鸣混合着战场上常见的绝望气息。群臣将校远远看到金鈚箭,只道是天子神勇——这并非他们的眼睛出了问题,而是曹操在射出这一箭时,故意以他精纯深沉的“意”进行了强大的信息干扰与误导,让他们潜意识里认为这一箭是由天子本人发出,以此测试他们的忠诚方向与感知力。他们“踊跃向帝呼‘万岁’”,是对这股力量威压本能的回应。
但紧接着,曹操纵马直出,动作蛮横且精准,恰恰挡在天子之前,接受所有的“万岁”欢呼!这一下,直接撕裂了那层由他自己刚刚精心构建的“皇帝神射”的幻象,强行将本应归属帝王的那一份“气”和“意”拽入自己的手中,公开进行权力象征的掠夺!众皆失色,因为此刻他们清晰地感知到了曹操的“霸者之意”如同旭日般吞噬了献帝微弱的“龙气”,这种公然的冒犯与征服,比任何言语都来得震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