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璟率领大军继续从灞上向西行进。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卷起地上的枯叶,打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但这恶劣的天气丝毫掩不住将士们轻松愉悦的心情,队伍中不时传来说笑声。
"老李,你看这天气,比咱们在洛阳时可冷多了!"一个年轻士兵搓着手,朝手心哈着热气。
旁边年长的士兵笑道:"你小子懂什么?关中这风才叫够劲!等到了营地,喝碗热酒,那才叫舒坦!"
这支队伍行进得并不快,倒像是冬日里的一场远足。士兵们三三两两地聊着天,有人甚至哼起了家乡小调。战马也显得格外悠闲,时不时低头啃食路边枯草。
新入军的杜预策马跟在曹璟身侧。他身着崭新的戎装,腰佩长剑,虽然面容还带着几分书卷气,但举手投足间已透出军人的英挺。见曹璟神色悠闲,他心中暗喜:看来将军今日心情不错,正是进言的好时机。
"将军,"杜预清了清嗓子,恭敬地开口道:"前方不远便是渭水了。"
曹璟转过头来,浓眉下的眼睛带着询问的神色:"哦?"
杜预见引起将军兴趣,精神一振,继续道:"冬日虽无春日的繁花,但河面冰封,两岸枯柳挂霜,倒也别有一番景致。末将曾在关中游历多年,对此处风物甚是熟悉。"
曹璟闻言,嘴角微微上扬。他抬手示意身后的传令兵:"传令下去,全军放缓行进速度。"说罢,自己轻轻勒住缰绳,让战马缓步前行。
杜预心中暗喜,策马跟上,继续道:"关中自古便是帝王之基,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虽说如今是寒冬,但若到了春日..."说到这里,他不禁有些忘情,声音也提高了几分:"麦浪翻滚,桑麻遍野,那才叫壮阔!"
曹璟听得入神,目光投向远处灰蒙蒙的天际,仿佛已经看到了杜预描述的场景。他忽然问道:"小杜,听说你曾在关中游学多年?"
杜预连忙答道:"回将军,臣确实在此地游历三载。不仅熟悉山川地势,对各处关隘要塞也略知一二。"
曹璟点点头,若有所思。这时,一阵刺骨的寒风刮过,杜预不由自主地缩了缩脖子。曹璟瞥见,哈哈一笑:"怎么?这就受不住了?"说着解下自己的貂皮大氅扔了过去。
杜预手忙脚乱地接住,受宠若惊:"将军,这..."
"披上吧,"曹璟摆摆手,"本将常年征战,这点寒风算不得什么。倒是你们这些读书人,身子骨弱些。"
杜预感激地披上大氅,顿时觉得浑身暖和了许多。他偷偷打量着身旁的将军,只见曹璟神色从容,任由寒风吹拂着刚毅的面庞,目光坚毅地望向前方。杜预心中暗想:难怪将士们都愿为将军效死,这般体恤下属的主帅,实在难得。
队伍继续缓缓前行,渭水已经遥遥在望。河面果然如杜预所说,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在冬日微弱的阳光下泛着清冷的光。两岸的枯柳枝桠上挂满霜花,远远望去,宛如玉树琼枝。
曹璟忽然勒住马,抬手示意全军停下。他凝视着眼前的景色,久久不语。杜预也不敢打扰,只是静静地陪在一旁。
过了好一会儿,曹璟才轻叹一声:"好一个八百里秦川。"他转头对杜预笑道:"杜参军果然见多识广,今日若非你提醒,本将险些错过这般景致。"
杜预连忙拱手:"将军过奖了。”
曹璟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柔和的光芒:"听你这么一说,倒让我想起幼时随父亲在邺城郊外踏青的景象。"他的声音不自觉地放轻了些,仿佛又看到了那片碧绿的草地,闻到了春日里泥土的芬芳。
但很快,他像是突然意识到什么似的,轻轻摇了摇头,将那份怀念压回心底。他挺直腰背,语气恢复了平日的沉稳:"小杜,你既熟知关中,可知道附近有什么名胜古迹?"
杜预注意到曹璟情绪的微妙变化,心中暗叹这位年轻将领的克制。他略作思索,恭敬答道:"回将军,再往前数十里,便是当年汉高祖刘邦驻军的细柳营旧址。虽历经沧桑,但仍有遗迹可寻。"
"细柳营?"曹璟眼睛一亮,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可是周亚夫治军严明之地?"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马鞍,显露出内心的兴奋。
杜预含笑点头:"正是。将军若有兴趣,我们不妨绕道一观。"
"好!"曹璟爽快地应道,当即转头对身旁的传令兵下令:"传令下去,全军改道前往细柳营旧址。"他的声音里透着掩饰不住的期待。
行军途中,杜预如数家珍般讲述着关中的历史典故。他时而挥手指向远方:"当年韩信就是在那片平原上设下十面埋伏..."时而压低声音描述楚汉相争的细节。曹璟听得入神,不时插话:"当真?那项羽当时为何不..."或是"原来如此,难怪史书上说..."
二人的交谈渐渐吸引了周围的将士。一个满脸胡茬的老兵忍不住插嘴道:"杜大人说的那个地方,小的去年还去过哩!"他粗糙的手指指向远处一座小山包,"那山脚下还有块大石头,听老人说就是当年刘邦坐过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