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初二年秋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合肥城楼上,将青灰色的砖石染成了温暖的橘红色。曹璟双手撑在城垛上,望着远处一望无际的农田。秋收后的田野上,农人们正忙着收拾秸秆,袅袅炊烟从村落里升起,在暮色中勾勒出宁静祥和的景象。
一阵秋风卷着枯黄的落叶从城头掠过,吹得曹璟的衣袍猎猎作响。他抬手按住被风吹乱的发冠,目光顺着蜿蜒的淝水向远方延伸。这条滋养着合肥百姓的母亲河,在夕阳下泛着粼粼波光。
"子玉。"钟会的声音从身侧传来。他今日穿着一袭深青色官服,腰间玉带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见曹璟转头,他恭敬地拱手行礼,继续说道:"九江郡治所距离合肥尚有百里之遥,我每次往返都要耗费数日。若是遇到紧急军情,恐怕会贻误战机。"
曹璟微微颔首,手指无意识地轻敲着城墙的砖石。粗糙的触感从指尖传来,让他想起这几十年来在合肥的每一场攻防战。每一次修缮城墙时,将士们挥汗如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钟会见曹璟沉思,又补充道:"不如将治所迁至合肥。如此既可方便施政,又能节省往返时间。况且合肥地处要冲,作为郡治所在,更能震慑东吴。"
曹璟转过身来,目光落在钟会脸上。这位年轻的谋士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眉宇间透着坚定。秋风拂过,带起他腰间玉佩清脆的碰撞声。
"士季此言有理。"曹璟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拍了拍钟会的肩膀,感受到布料下坚实的臂膀。"就依你所言,即刻着手办理迁治之事。不过..."他顿了顿,目光重新投向远处的农田,"要妥善安置原治所的官吏,不可寒了人心。"
钟会眼中精光一闪,立即领会了曹璟的深意:"明白。定会妥善安排,给予适当补偿。"他犹豫片刻,又问道:"是否需要先上书朝廷..."
曹璟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待事成之后再上表说明不迟。"他说着,目光变得深邃,"眼下东吴蠢蠢欲动,我们耽误不起。"
暮色渐浓,城楼上的风越发凛冽。钟会看着曹璟被风吹起的衣袂,忽然觉得这位年轻的主将肩上的担子,比这合肥城墙还要沉重。他郑重地拱手:"我这就去办。"接下来的日子里,曹璟与钟会几乎形影不离。每日清晨,钟会都会准时来到曹璟的住处,两人一同前往官署。沿途经过市集时,曹璟总不忘停下来查看粮价,询问百姓收成。
"这几日粮价又涨了三分。"曹璟皱着眉头对钟会说,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腰间的玉佩,"看来屯田之事刻不容缓。"
钟会微微颔首:"将军明鉴。淮南沃野千里,若能善加利用,必能解燃眉之急。"
在合肥官署的书房里,烛火常常亮到深夜。侍从们换了一拨又一拨,只有曹璟和钟会始终伏案工作。案几上铺开的淮南地图已经被翻得起了毛边,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记号。
"淮南土地肥沃,若能组织军民屯田,既可解决军粮问题,又能安置流民。"曹璟的手指在地图上几处平原上画着圈,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的声音因为连日劳累而略显沙哑,却掩不住其中的热切。
钟会凑近地图,一缕发丝垂落额前也顾不上整理。他点头附和道:"正是。可仿效当年武皇帝在许下屯田之制,分派将士与百姓共同耕作。"说着,他拿起毛笔在地图上又添了几处标记,"这几处水源充足,最宜开垦。"
参军杜预安静地坐在一旁角落的小案几前,手中的毛笔在竹简上飞快记录着。他时而抬头看向两位上官,眼中满是钦佩之色。这样近距离观摩议事的机会,对他来说实在难得。每当听到精妙之处,他都忍不住要停下笔来细细品味,又怕遗漏重要内容,只得加快书写速度。
"杜参军,"曹璟突然转头问道,"你觉得这个方案如何?"
杜预猝不及防被点名,手中的笔差点掉落。他慌忙起身行礼:"回将军,下官以为此策甚妙。只是..."他犹豫了一下,"只是需要选派得力之人负责督导。"
曹璟与钟会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笑了。"说得好!"曹璟赞许地拍了拍杜预的肩膀,"年轻人有见地。"
经过数日筹划,曹璟决定亲自前往拜访淮南都督满宠。临行前,钟会为他整理衣冠,叮嘱道:"满都督性情刚直,将军说话还需委婉些。"
曹璟系好腰带,笑道:"放心,我自有分寸。"
在满宠府邸的厅堂中,两人对坐而谈。年过六旬的满宠虽已须发花白,但目光依旧锐利如鹰。侍从奉上茶点后,曹璟开门见山道出来意。
"满都督,合肥城防虽已加固,但守军仍显不足。"曹璟诚恳地说,双手不自觉地握紧了膝盖上的衣袍,"我想再征召两千淮南将士,不知都督意下如何?"
满宠捋着花白的胡须,沉吟良久。厅内一时寂静,只听得见铜壶中茶水沸腾的声音。曹璟的掌心微微渗出汗水,却不敢催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