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祖宅的会客厅,如今已被改造成武兴镇公所会议室。
今日,是大同会的成立会议。
参会者共计十二人:李佑、张守义、周武、陈寿郎、苏如鹤、苏爽、黄绯、黄翡、江大山、黄幺、黄顺、黄顺甫。
黄顺甫便是那个学童科长,虽出身自耕农,但与黄老爷血脉较为疏远。
他家土地虽不少,可人口众多,已被李佑强制分家。
在黄顺甫看来,分家并无所谓,能少交赋税才是关键,今年他家终于能吃饱饭了。
作为本镇首个主动投效的读书人,且做事积极认真,李佑自然对他加以重用,也允许他参加大同会的成立大会。
李佑笑着问道:“大家都看了那出戏吧?”
“看了。”众人纷纷点头。
“觉得这戏如何?”李佑又问。
“不如咱们这儿常演的参军戏好看,”苏如鹤率先开口,接着又补充道,“不过我瞧村民们看得义愤填膺,这戏本就是演给他们看的,想来是演到他们心坎里去了。”
黄幺感慨道:“演得太真切了,我每次都不忍心看完。”
小翠说:“我排练的时候,演着演着就忍不住哭了。”
苏爽则哀叹道:“能不能换个人演黄世德啊?后面这几场,要不是有团勇营的人站岗,我怕是演一次得被打一次。”
“哈哈哈哈!”
众人哄堂大笑,连张守义都笑得停不下来。
好在演出时,苏爽贴了假胡子,还戴了帽子,不然出门恐怕真要被打!
张守义虽一直有造反的念头,但他的造反思路比较传统。无非是结交士绅大族、三教九流之人,等待天下局势变化,然后趁机揭竿而起。
直至如今,张守义渐渐受李佑影响,开始接纳从底层变革的路线。
张守义发言道:“这种戏很好,老百姓一看就懂。先演这出戏,再开诉苦大会,老百姓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了。若官府敢派兵来,老百姓肯定不答应,他们都不想再过以前的苦日子。老夫觉得,今后每到一处,先给农民分田,接着演这出戏,随后开诉苦会。开完诉苦会,马上招兵买马,百姓必定踊跃参军!”
“张先生说得好!”李佑带头鼓掌。
“啪啪啪啪!”
其他人也跟着鼓掌,他们已然知晓,张守义是李佑的老师。
李佑突然说道:“衍初(黄顺甫),你来宣读大同会的总章。”
被李佑单独点名,黄顺甫兴奋不已,赶忙起身朗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李佑询问众人:“都能听懂吗?”
读过书的点头,没读过书的则是点头又摇头,大概是只能听懂一部分。李佑吩咐道:“衍初,你用大白话给大家讲讲。”
总章里本就有李佑夹带私货的翻译,黄顺甫照着念便是:
“天底下最大的道理,就是要有公心,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朝廷是皇帝的朝廷,是当官的朝廷,是地主的朝廷,也是工匠的朝廷,是农民的朝廷,是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朝廷……”
“既然是大家的朝廷,选拔官员做事时,就该选好人做官,选有能力的人做官。”
“朝廷和官府,应该讲信用,对待老百姓要和善,不能成天只想着盘剥百姓。”
“官府与百姓,百姓与百姓,都该亲如一家。要爱自己的爹娘、子女,也要爱别人的爹娘、子女。”
“老人应该安享晚年,老了干不动活,也得有吃有穿,有儿女孝顺送终。年轻人就该有田耕种、有工可做、有事可干、有书可读,更有本事的,就让他们去做官,把天下治理得更好。小孩子要有大人抚养,让他们顺顺利利长大。”
“没有子女的老人,没有丈夫的寡妇,没有爹娘的孤儿,官府应该救济他们,左邻右舍也该帮衬他们。”
“男人长大了,都能娶上媳妇,都能找到活计。女人长大了,都能嫁个好人家。”
“财货钱粮,自己辛苦挣来的,不要嫉妒别人,不要铺张浪费,不是自己的就别拿。别人有学问、有力气,也别嫉妒。有学问、有力气的人,应该好好做事,别仗着学问和力气欺负别人。”
“这样一来,老百姓就不会想着造反,也不会离家去当盗贼。不关门都没人来偷东西。这就是大同!”
有些翻译,是李佑有意曲解的,听得苏如鹤等读书人微微皱眉。
江大山、黄幺等没读过书的,却听得满心向往。
黄幺赞叹道:“这是孔夫子书上写的吗?写得真好!”
李佑笑问道:“你们想不想让天下变成这个样子?”
苏如鹤吐槽道:“谁不想啊?可从古至今,没有哪个圣贤能做到。”
“做不做得到是一回事,要不要去做又是另一回事,”李佑叹息道,“天下大同,确实不容易做到。但能靠近一分是一分,能做到一分是一分!”
江大山突然说:“朝廷就做不到让好人当官,县里尽是些贪官,这天下大同,怕是难实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