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定在放榜后十日,由主考官难以定下名次的一甲前五位参加。
吴三郎恰在其中,若是能在殿试时入了前三,那可真是朝堂新贵了。
这十天里,周大人带着吴三郎四处拜见主考官、以及各种能够说得上话的肱骨,甚至还往虞相府里递了拜帖,以期能得到一二指点。
虞相反常的礼贤下士,居然真的拔冗接见。且似乎对吴三郎印象颇佳,不仅指点了功课,还询问了一些私人之事。
虞相听后感慨道,“若是我有一子、能有你半分当无憾矣。”
吴三郎心中一禀,因得这副气囊,才几日已有数位大人明里暗里要与他说亲,都被他以家中定下婚约为由推辞。
别…
谁料周大人付耳宽慰道,“虞相素来不爱强人所难。他膝下虽只有一女,却从未因子嗣艰难而纳妾,只与夫人伉俪情深,端的是高风亮节。”
果然,虞相知道吴三郎已有婚约后,神色丝毫不变,喜道,“待日后成婚,定要请老夫喝杯喜酒。”
很快便到了殿试之日,吴三郎与其他四位举子一同入了崇政殿。
赵祯端坐殿上、二品之上文武京官簇拥在旁,宫人、太监、侍卫,数百人将崇政殿挤的满满当当,只在殿中央依次放了五张座椅,摆满了笔墨纸砚。
举子中有胆小者见殿中人头攒动、鸦雀无声,当先虚了三分。
吴三郎也不知是不是无知者无畏,竟不似往常般胆小,反而有种身赴刑场的壮烈,倒让赵祯高看三分。
殿试内容依旧围绕经史典籍、民生实事、治国理政等方面,考查的仍是学子们的学识、见解以及应变能力,但最重要的还是看其是否有泰山压顶还面不改色的胆量。
第一道题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出自《论语?为政篇》,讲的是百姓教化一事。
其他学子们大多是围绕礼仪教化展开论述,所提不过是广开官学、教化万民。
唯独吴三郎说的是君主应当以身作则,还引用了《资治通鉴》中的一句。
“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褠,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
因卷面有限,吴三郎只能点到即止。
很快便到了殿前陈述环节。提问的自然是赵祯,因吴三郎暂定第五,所以最后才到吴三郎,看后只觉标新立异。
赵祯笑问,“爱卿此言着令人耳目一新,不妨详细讲讲具体何为?”
今日吴三郎身着郦三娘最爱的宝蓝色儒衫,如芝兰玉树、气宇轩昂。赵祯招他上前细瞧、见其剑眉星目、玉树临风的模样,心中又爱了三分。
吴三郎躬身行礼、落落大方道,“君子当立其根本,守其正道。身正而后可正人,己之不公,安能绳人以法?”
赵祯又问,“何为‘身正而后可正人’?”
吴三郎道,“昔三国时,诸葛孔明治蜀,堪称“立根持正,身正而后正人”之楷模。
孔明立身清正,素以俭朴自律,一心奉公,毫无私欲。
街亭之役,马谡违令致败,虽与孔明私交甚厚,然孔明秉持公正,依法斩之。
因其自身公正不阿,故于军中、朝中威德并立,群臣敬服。
此后,得以畅行法治、整军练武,有力治理蜀汉,使其于三国鼎立之势中稳据一方。
此诚所谓‘身正而后可正人’之明证也。”
赵祯笑答,“卿所言虽十分有理,却与题目不符啊!”
吴三郎又道,“官家心怀仁德,爱民若己出之子,关怀备至。每颁政令,皆以民生为念,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力求百姓之安。
百官感其德风,皆悉心效行,深入民间,察百姓之疾苦,解民生之烦忧。
后宫之主,亦为天下女子之表率,崇尚节俭,摒弃奢华。其衣食住行,皆从简而行,不事铺张。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民间见之,纷纷效仿,奢靡之风渐息,节俭之俗成焉。
由此,四海升平,河清海晏,百姓安居乐业,尽享太平之福。”
赵祯听他夸完前朝夸后宫,不似别的举子说话吭吭哧哧、断断续续,不由得露出笑意。
谁料吴三郎话锋一转,道,“然若后宫失范,纵亲眷而难束,肆意挥霍,饱食民脂民膏,又当如何?
其亲眷恃宠而骄,行事无忌,官员之家眷见之,亦必竞相效尤。上行下效,贪腐奢靡之风蔓延。
如此,则礼崩乐坏,纲常失序,何以齐之以礼?礼仪之道,荡然无存。国之根基,亦将动摇,盛世之景,恐难长久。”
此话一出,赵祯忽的想起数日前、尚美人哭诉她弟弟在汴京街头、无缘无故被人打了一顿之事。
又想到她素日喜画珍珠妆、穿珍珠裙、奢华靡费一事,顿时脸色变得有些难看。
吴三郎陈述完毕,早已俯身等候训示,见赵祯沉默不语,也不敢起身。
早在那日放下棍棒之时,他就已在谋划此事。只轻轻揍他一顿,实难消解心中憋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