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茶,得用后山的泉水泡。”虚拟先生的茶杯里飘出热气,和现实中茶馆的水雾重叠在一起。
摘下眼镜时,陈知野发现林砚之在抹眼泪。小姑娘说,建模时参考了太多老照片,总觉得那些消失的人和故事,好像真的能通过代码活过来。
“下个月搞内测。”他指着地图上的几处景点,“把现实中的手工艺人放进虚拟景区,用户线上拜师,线下就能去他们的工作室学手艺。”
林砚之忽然想起入职第一天,看到陈知野办公室挂着的老照片:二十年前的他站在二手车行门口,背后广告牌上写着“卖车如做人,踏实最重要”。
二、破茧前的裂痕
内测邀请了两百位游客,大半是大学生。林砚之守在后台看数据,虚拟景区开放两小时,用户平均停留时长47分钟,比预期高了近一倍。
“有人在虚拟祠堂给祖先献了电子花。”小唐指着屏幕笑,“还有人蹲在虚拟戏台前等了半小时,就为看全息版《牡丹亭》。”
但差评来得更快。有用户反馈找不到兑换入口,有人觉得奖励太鸡肋——几张优惠券比不上其他平台的折扣;最尖锐的批评来自历史系教授:“把古镇变成游戏地图,是对文化的矮化。”
老周在技术会上拍了桌子。程序员想加“御剑飞行”功能,觉得这样更吸引年轻人,被老周当场否决:“咱们做的是文旅项目,不是网游。游客来这儿是感受历史,不是耍酷。”
林砚之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她理解程序员想创新的心情,却也明白老周说的边界感。那天晚上,她抱着笔记本去了古镇,坐在河边石阶上看月亮。王阿婆提着马灯走过,看见她就喊:“小林姑娘,进来喝碗绿豆汤?”
阿婆的孙子正在玩平板,屏幕上是某游戏公司做的虚拟古镇。“这上面的房子都能炸掉,”男孩炫耀着操作,“比你们做的好玩多了。”
林砚之的心沉了下去。她忽然意识到,他们或许从一开始就搞错了方向——年轻人要的不是纯粹的娱乐,也不是刻板的教育,而是能产生共鸣的连接。就像王阿婆讲的故事,动人的从来不是情节,而是里面的生活气。
第二天,她推翻了原有的任务设计。新方案里,虚拟景区的NPC不再只说历史知识,还会聊家长里短:药铺老板抱怨儿子总熬夜打游戏,绣坊姑娘偷偷藏了本言情小说。用户帮他们解决问题,获得的奖励不是优惠券,而是现实中能体验的“特权”——跟着药铺老板上山采药,或者看绣坊姑娘演示失传的“打籽绣”。
“这得加预算。”老周看着新方案,“光采集这些故事就得花不少功夫。”
林砚之硬着头皮去找陈知野。刚走到办公室门口,就听见他在打电话:“……虚拟景区不是重点,下个月的非遗文化周才是核心,所有资源都要往那边倾斜。”
她攥着方案的手出了汗。这段时间,竞争对手的非遗项目搞得风生水起,董事会已经几次施压,要求陈知野把精力放回传统业务。
“进来。”陈知野挂了电话,指了指对面的椅子,“我正要找你。”
他递过来一份报告,是市场部做的风险评估:元宇宙项目投入产出比太低,建议暂缓。“董事会的意思是,把这笔钱投去做短视频推广,见效更快。”
林砚之把新方案放在他面前:“陈总,您还记得让我建钥匙的事吗?现在我们找到开锁的方法了。”她点开演示视频,虚拟绣娘正对着用户叹气:“我娘总说女孩子学刺绣没出息……”
陈知野的目光在屏幕上停留了很久。他想起自己小时候,爷爷总在老茶馆里跟人说:“做生意就像熬汤,急不得,得慢慢咕嘟出味道。”
“再给你五十万。”他在报告上签下名字,笔尖划破了“暂缓执行”那行字,“但有个条件,下个月非遗文化周,我要看到虚拟景区和现实活动联动起来。”
林砚之走出办公室时,走廊尽头的电子屏正在播放景区宣传片。画面里,王阿婆牵着穿汉服的小姑娘,走过青石板路。
三、虚实交界处
非遗文化周开幕那天,林砚之在虚拟景区里设置了“寻宝”活动。用户找到隐藏的非遗元素,就能兑换现实中的体验券。第一批领到券的是三个大学生,他们在虚拟竹编坊里帮NPC解决了难题,此刻正站在现实中的竹编艺人周师傅面前。
“这篾条要削得像头发丝那么细。”周师傅的手布满老茧,却灵活得很,“你们看,这样编出来的篮子才透光。”
大学生们的手机都亮着,虚拟景区的教程在后台同步讲解步骤。林砚之看着数据面板,这三个用户的现实停留时长已经超过两小时,远超景区平均游览时间。
但意外还是发生了。中午时分,虚拟景区突然涌入大量游客,服务器再次崩溃。林砚之在控制台前焦头烂额时,陈知野走了过来。他没问故障原因,反而指着监控画面:“你看那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