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成都的雨下得绵密。药膳馆门前的青石板上,积水映出灰蒙蒙的天空。我推开雕花木门,发现前厅已经坐着几位老顾客——都是来问"消食茶"的。
"程大夫,今年还做山楂糕吗?"张阿姨揉着肚子问。她春节后一直胃胀,吃什么都难受。
"改配方了。"我指着黑板上新写的菜单,"山楂麦芽饮,专治现代人的'快餐胃'。"
后院里,程明正对着手机皱眉:"爸,'快膳坊'又出新招了。"屏幕上是网红直播带货,主播正推销着"古法山楂丸",号称"一粒消食"。
"看配料表。"我放大包装背面,"加了泻药成分,难怪'见效快'。"
郑淮安抱着一筐鲜山楂进来,果子上还带着枝叶:"刚摘的,老品种'铁山楂',酸度是栽培品种的三倍。"
我捏开一颗,果肉深红如血,籽粒饱满。这种老品种山楂虽然个小貌丑,但药用成分丰富,尤其富含解脂酶。
"明仔,麦芽呢?"
程明从烘干箱取出麦芽,金黄的麦粒已经发出嫩芽,长约寸许。"按您说的,发芽72小时,低温烘干。"
制作从炒制山楂开始。铁锅烧热后,先下粗盐干炒,再入山楂快炒。盐粒能均匀导热,防止山楂焦糊。程明架好摄像机,记录着这个独家步骤。
"为什么要炒?直接煮不行吗?"
"激发挥发油。"我翻动着山楂,"山楂消食的关键在有机酸和酶类,高温短炒能提高活性。"
麦芽的处理更讲究。先用石磨轻碾破壳,再与炒山楂混合,装入纱布袋。这步不能用电磨——高速摩擦会破坏淀粉酶活性。
"爸,这工艺也太原始了..."程明揉着发酸的手腕。
"原始才有效。"我取出师父的手札,"你看这段——'麦芽制曲,贵在缓力,急则伤筋'。古人说的'筋',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酶蛋白结构。"
熬煮时更有玄机。水烧至"蟹眼泡"(约80℃)时下料,保持微沸状态。火太旺会破坏酶活性,火太小又无法充分萃取。
前厅突然传来呕吐声。我赶过去,看见个年轻人正趴在垃圾桶边干呕,脸色煞白。
"小刘?"我认出他是附近IT公司的程序员,"又加班吃泡面了?"
年轻人虚弱地点头:"三天...项目上线..."他指着右上腹,"这里像堵了块石头..."
典型的饮食不节导致的胆郁气滞。我扶他到后院,盛了半碗刚熬好的山楂麦芽饮:"慢慢喝,别急。"
汤汁呈琥珀色,闻着酸中带甜。小刘啜了一口,眉头舒展:"咦?不像想象中那么酸..."
"炒制转化了部分有机酸。"我解释道,"更温和,不刺激胃黏膜。"
十分钟后,小刘打了个长长的嗝,脸色渐渐红润:"程大夫,神了!堵着的感觉没了!"
"不是神,是科学。"我指着锅里的药材,"山楂解脂酶分解脂肪,麦芽淀粉酶分解碳水化合物,正好针对你的泡面后遗症。"
这段插曲被程明全程记录。视频《程序员的一碗救命饮》发布后,在科技圈疯传。弹幕里满是"真实救我狗命"的吐槽。
第二天一早,药膳馆门口排起了长队——清一色的黑眼圈IT男。队伍末尾,一个穿格子衫的小伙子正对着手机直播:"老铁们看,这就是传说中的'码农续命水'..."
产能瞬间告急。我们三人从早忙到晚,熬了八大锅还是供不应求。最后郑淮安想出妙招——卖"原料包",附详细教程,让顾客自己煮。
"这能行吗?"程明打包着药材,"现在年轻人连泡面都煮不好..."
"所以要教。"我手写了一份《家常消食饮指南》,从火候到饮法,事无巨细。
意外的是,这种"半成品"模式反而更受欢迎。IT公司行政批量采购,在茶水间配了养生壶;年轻妈妈们组建"煮饮群",分享改良配方;最绝的是某高校实验室,竟然用光谱仪分析煮制过程中的成分变化。
"程教授!"实验室负责人发来数据,"我们发现您说的'蟹眼泡'阶段,酶的活性曲线确实最佳!"
现代科技验证了古法经验。程明把这些数据做成科普视频,点击量破百万。连某国际消化期刊都发来邮件,询问详细实验方法。
热潮中也有不和谐音。"快膳坊"突然举报我们"非法行医",理由是"宣称治疗效果"。食药监局的人上门时,我们正在后院炒山楂。
"同志,尝尝?"郑淮安端出刚熬好的饮品,"纯食品原料,没添加任何药物。"
检查员仔细核对了原料和工艺,最后竖起大拇指:"真材实料!比那些加泻药的强多了。"
这场风波反而让"山楂麦芽饮"名声大噪。市消保委甚至邀请我们参与制定"药膳行业标准",重点打击虚假宣传。
初夏时节,药膳馆举办了首届"健康饮食工作坊"。来听课的有白领、学生、退休干部,甚至几位外卖骑手——他们说自己"天天闻油烟,胃早废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