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总是用科学术语表达一切吗?”曹峰接过杯子,指尖不小心碰到她的手,那一瞬间的触感,像南极的冰原突然燃起一簇小火苗。
“准确率98.7%,”林小满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神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误差来自人类情感的不确定性。”
一周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将外出采样的科考队困在了野外。发电机不堪重负,整个基地陷入一片漆黑。曹峰摸索着来到图书馆,却发现一束手电筒的光在黑暗中摇曳。林小满独自坐在那里,光束正照着那本《银河系漫游指南》。
“你也喜欢这本书?”他在她对面坐下,黑暗中只能看到她模糊的轮廓。
“高中时读过,”林小满的声音在寂静的图书馆里格外清晰,“我们学校图书馆那本的借书卡上,有人刻了‘42’。”
曹峰的心跳漏了一拍,喉咙发紧:“然后呢?”
“然后有人在下面写了‘+1’。”她轻轻合上书,发出一声轻响,“数学上毫无意义,但作为暗号......相当浪漫。”
“你知道42在书里的含义吗?”曹峰轻声问,黑暗中,他能听到自己擂鼓般的心跳声。
“生命、宇宙及一切问题的答案。”林小满的手电筒光扫过书架,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金色的弧线,“但加上1之后,答案就变了。”
就在这时,发电机重新启动,灯光大亮。曹峰看清了林小满脸上来不及收起的神情——那种他在无数小说中描写过,却从未真正见过的,柔软的、毫无防备的表情,像是冰川下涌动的温泉突然破冰而出。
“你知道吗,”他说,声音比平时低沉了几分,“你刚才的表情,温度大概是+1℃。”
林小满愣了一下,随即笑出声,清脆的笑声在图书馆里回荡:“这个比喻的准确度只有63.5%。”
“为什么不是42%?”
“因为,”她站起身,把书放回书架,动作比平时慢了许多,“我已经知道答案了。”
那次停电后,他们之间的空气仿佛被注入了某种神奇的物质。林小满开始认真地给曹峰的稿子写批注,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笔:红色标出科学错误,蓝色写技术建议,而紫色的字迹,则像是从南极冰层下渗出的秘密,写着“今天观测到罕见的极光形态”“实验室的苔藓开花了”。而曹峰每次外出,总会带回一些奇怪的“战利品”放在林小满的显微镜旁:一片形状特别的雪花,在融化前被林小满用显微镜成功拍照记录;一块像心形的岩石,经检测不过是普通玄武岩;甚至是一根企鹅羽毛,为此他被林小满严肃批评干扰实验室卫生。
“你不应该打扰野生动物,”林小满一边说,一边把那根羽毛小心地夹进笔记本,耳朵尖微微泛红,“根据《南极条约》第——”
“我知道,我知道,”曹峰笑着打断她,“但那只企鹅是自己掉毛的,我发誓。而且它看起来很喜欢我。”
“企鹅对人类的友好度普遍在76%左右,”林小满低头记录数据,但曹峰看到她嘴角微微上扬,藏不住的笑意快要溢出来,“不过你对动物的吸引力指数似乎达到了异常值。”
“是多少?”
“......42。”她合上笔记本,转身走向实验室,但曹峰清楚地听到她小声补充道,“+1。”
两个月的驻站时光转瞬即逝,离别的时刻悄然来临。临走前一晚,整个科考站为曹峰举办了一场温馨的欢送会。平时滴酒不沾的林小满,喝了一杯红酒就满脸通红,早早离席。曹峰在气象观测台找到了她,她正裹着毛毯,专注地记录极光数据。
“明天这个时候,你就在飞机上了。”林小满头也不回地说,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嗯,回去完成《银河车站》。”曹峰站到她身边,南极的寒风呼啸着掠过耳畔,“书里会有一个总爱用统计数据说话的气象学家。”
“角色设定缺乏新意。”林小满调整着望远镜,但她的手在微微发抖,暴露了内心的波澜。
“那这个呢?”曹峰从口袋里掏出那本《银河系漫游指南》,翻到借书卡页,借着微弱的月光,“十七岁那年,我在转学前一天,在我们学校的图书馆这本书上刻了‘42’。”
林小满终于转过身,她的眼睛在极光映照下闪闪发亮,如同镶嵌在冰原上的蓝宝石:“三天后,有人在下面写了‘+1’。”
“是你?”曹峰只觉得一阵眩晕,仿佛脚下的冰原突然开始旋转。
“准确率100%。”林小满摘下眼镜擦了擦,镜片后的眼睛里有泪光闪烁,“误差为零。”
“那后来......”
“后来我考进了气象学专业,再后来申请了南极科考项目。”她重新戴上眼镜,声音恢复了几分平静,“根据概率计算,我们再次相遇的可能性不超过0.42%。”
“但现在它是100%了。”曹峰向前一步,极光在他们头顶变幻着色彩,绿色、紫色、粉色交织成梦幻的光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