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掀帘入帐,战袍下摆扫过门槛,带起一阵轻尘。
待最后一位镇灵使取回法器时,已是正午。众人法器皆已淬炼完毕,威能大增。
军中炊烟袅袅,将士们饱餐一顿,稍作休整。原女命武成将十个坩埚围绕阴阳鼎摆成一圈,众人见状,又纷纷围拢过来,翘首以待铸刀盛况。
杨宝藏一行人也走出营帐,立于人群之前。
原女看向杨宝藏,略带歉意道:“大哥,阴阳鼎只能熔炼混沌砥,若要铸刀,还需前往庆州城,寻一处大些的铁匠铺。”
众人闻言,脸上掠过一丝失望。杨宝藏却爽朗一笑:“荒山野岭,确实不便铸刀,无妨,待入城再办便是!”
盛宣逸取出混沌砥,郑重递到原女手中。原女接过那块粗糙的顽石,向前迈了两步,却在距离阴阳鼎三丈处驻足。她眸光微转,见围观人群仍挤在先前位置,当即清声喝道:"所有人退后两丈!"
声如金玉相击,众人闻言慌忙后退。原本拥挤的空地顿时开阔起来,中央只余阴阳鼎吞吐着青金烈焰。原女略一颔首,忽将手中顽石凌空抛起,左掌轻推,那石头便如被无形之手托着,稳稳飞向鼎口上方三尺之处。
她右手并指如剑,指尖灵光流转。但见鼎身镌刻的八个图案竟自行轮转移位,待图案排列稳定之时,鼎中金焰倏然收敛,只余青碧火舌幽幽跃动。混沌砥粗糙的外壳开始簌簌剥落,碎屑未及坠入鼎口,便化作青烟消散。
褪去外壳的混沌砥露出真容——通体如墨色琉璃般澄澈,内里星罗棋布的湛蓝光点,恍若将整片星空封存其中。随着青焰灼烧,琉璃般的材质渐渐熔作漆黑铁水,表面泛着星辰般的微光。
原女见状双掌虚托,十个坩埚应势浮空而起。她十指倏张,那团漆黑铁水竟分作十道细流,如黑龙入渊般精准注入每个坩埚。待最后一滴铁水归位,她合掌收势,坩埚依次落地,发出沉闷的铿锵声。
正当她要宣告熔炼完成时,忽闻阵阵牙关相击之声。抬眼望去,内圈将士们须发皆凝霜雪,呵气成雾,几个年轻士兵的鼻涕竟冻成了冰溜子。不远处的水桶翻倒在地,泼出的清水早已冻成整块坚冰。
"倒是忘了寒气外泄..."原女耳尖微红,歉然垂首。身后突然传来甲胄铿锵之声。杨宝藏紧了紧冻硬的战袍领口,朗声笑道:"痛快!这大暑天里,弟妹倒是给咱们备下冰镇佳酿了!"
将士们你看看我冻紫的鼻头,我瞅瞅你眉梢的冰晶,不知谁先笑出了声,顿时引发一阵哄笑。笑声里夹杂着此起彼伏的喷嚏,有个士兵想擦鼻涕,却发现冻住的冰柱掰都掰不断,惹得众人笑得更欢了。雪白的呵气在阳光下蒸腾,竟映出一弯小小的虹彩。
原女目光转向夫君,只见他怀中抱着青鸟,而青鸟周身正流转着一层淡金色的灵光——那是她先前布下的护体法力。此刻,这层灵光如薄纱般舒展开来,将盛宣逸也笼在其中,恰好为他隔开了阴阳鼎散发的刺骨寒气。
原女立刻转身向阴阳鼎施法,顿时鼎内金色火焰升腾而起,待众人身上暖和之后,她才收起法力。随后,她走上前,抬手向阴阳鼎反转手掌,阴阳鼎竟然变出了三个鼎身,以品字形排列,她手掌反转之际,三个鼎身位置相互交换,眨眼间,三个鼎身瞬间叠在一起,阴阳鼎变成了原本的大小。她走上前,将阴阳鼎托在手里,走回夫君处,将阴阳鼎交予夫君保存。
原女眸光微转,望向杨宝藏,青丝在微风中轻扬:"大哥,混沌砥已熔炼完毕,事不宜迟,我们即刻启程前往庆州城铸刀。"
杨宝藏闻言虎目一亮,粗糙的大手重重拍在胸前铁甲上,发出"铛"的一声闷响:"好!有弟妹相助,何愁大事不成!"他转头对武成喝道:"备马!送贤弟和弟妹他们进城!"
原女与盛宣逸相视一笑,十口盛满铁熔浆的坩埚被小心抬上马车,用浸湿的粗布层层裹好。数十铁骑护卫着马车冲出军营,朝着庆州城方向疾驰而去。
杨宝藏下令全军戒备,严防妖物再度来袭,同时让连日征战的将士们抓紧休整。
暮色渐沉,营中篝火次第亮起,盛宣逸夫妇一行却仍未归来。杨宝藏负手立于帐前,眉头紧锁,目光频频望向庆州城方向。夜风卷着沙尘掠过甲胄,发出细碎的呜咽声。
正忧心间,渊空、渊海两位大师已领着镇灵使们来到大帐。渊空大师手持锡杖,眉间川字纹深锁:"怪哉,那二妖带着妖群若往昆仑,原州才是捷径。如今却直奔灵州城而去,莫非......"锡杖重重顿地,"灵州城中,另有玄机?"
渊海大师拨动念珠,沉声道:"镇灵使中,常笑生的'追风履'与陆追的'缩地旗'皆可日行千里。不如让他二人先行探路,若有异动,速速回报。"
杨宝藏摩挲着刀柄,甲胄下的肌肉绷紧:"法子虽好,只怕途中遭遇妖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