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朝野激起层层涟漪。反对的声音比预想的还要强烈。
这日早朝,御史中丞秦桧出列奏道:"陛下,近日民间流传'天工院'研制妖器,有违天和。更有传言说陛下受妖人蛊惑,废弃圣学。此等谣言虽不足信,然恐伤陛下圣明..."
我冷冷地看着这位历史上着名的奸臣。秦桧表面上是为朕着想,实则在煽风点火。
"秦爱卿多虑了。"我不动声色,"天工院所研皆为利国利民之物,何来妖器之说?至于圣学,朕何时废弃过?不过是增补实用之学罢了。"
宰相王黼紧接着出列:"陛下,老臣接到多地奏报,士子们对科举改制颇有微词。江南有数百秀才联名上书,请陛下收回成命。"
我心中冷笑。这些所谓的"秀才"多半是地方豪强的子弟,他们靠着死记硬背经书就能做官的特权即将被打破,自然要跳脚。
"朕已决定之事,不会更改。"我斩钉截铁地说,"告诉那些秀才,若真有才学,何惧考试科目增减?"
王黼脸色难看,却不敢再多言。退朝后,我召来皇城司都指挥使李彦:"给朕查查,这些联名上书的秀才背后都是什么人。"
李彦领命而去。这个特务机构原本是用来监视百姓的,现在被我用来对付官僚集团,也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三日后,李彦带来了调查结果。不出所料,那些联名上书的秀才大多与朝中大臣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门生故吏,或是姻亲子弟。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中不少人本身就是大地主,拥有数千亩良田却想方设法逃税漏税。
"陛下,还有一事。"李彦低声道,"王黼与秦桧近日密会频繁,似有图谋。"
我点点头。这些既得利益者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阻挠改革。历史上所有变法者都面临这样的困境,从商鞅到王安石,莫不如此。
"继续监视,但不要打草惊蛇。"我吩咐道,"重点查查他们的经济往来,特别是与金国的联系。"
李彦领命而去。我独自站在文德殿的窗前,望着远处的汴河风光。这座城市繁华依旧,但我知道,表面的平静下暗流涌动。改革才刚刚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秋去冬来,转眼到了宣和六年年底。这天,枢密院急报:金国派使节前来议和!
我立即召集重臣商议。枢密使种师道认为这是金国的缓兵之计,主张强硬对待;宰相王黼则力主议和,说什么"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陛下,"种师道指着地图说,"据探马报,金国正在辽东大规模征调女真各部,显然是在准备报复。此次议和,必是诈也!"
王黼反驳道:"种枢密此言差矣。金国新败,岂敢再犯?若拒其和议,反倒给了他们再起兵戈的借口。"
我听着两派争论,心中已有计较。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就是北宋一味求和导致的恶果。如今我既然穿越而来,就绝不会重蹈覆辙。
"宣金使明日入朝。"我最终决定,"朕倒要看看,完颜阿骨打想玩什么花样。"
次日,金国使节完颜希尹昂首阔步走入紫宸殿。此人三十出头,身材魁梧,虽是文官打扮,却掩不住一身彪悍之气。
"大金国使臣完颜希尹,参见宋国皇帝。"他行了个女真礼,语气倨傲。
殿中众臣闻言色变。按礼制,外使应当称"大宋皇帝",他故意省略"大"字,已是极大的不敬。
我不动声色:"贵使远来辛苦。不知金主有何话说?"
完颜希尹从怀中取出一卷国书,朗声道:"我主有言:云中之战乃误会所致。若宋国愿归还俘虏,赔偿军费五百万两,大金愿与宋国永结盟好。"
殿内顿时哗然。这简直是颠倒黑白!明明是金国主动入侵,现在反倒要我们赔偿?
我强压怒火,冷笑道:"贵使莫非说笑?云中一战,是金国先犯我疆界。要说赔偿,也该是金国赔偿我大宋才对。"
完颜希尹不慌不忙:"陛下明鉴。云中本是辽国故土,宋国取之已是不义。我主念在宋金旧谊,才未大举报复。若陛下执迷不悟..."他故意拖长声调,"明年开春,我大金铁骑必当再次南下!"
赤裸裸的威胁!殿中群臣有的愤怒,有的恐惧,更多人则看向我,等待我的反应。
我缓缓起身,走到完颜希尹面前,直视他的眼睛:"回去告诉完颜阿骨打,大宋不怕威胁。云中一战他能逃得性命已是侥幸,若敢再来..."我猛地提高声调,"朕必亲率大军,直捣黄龙!"
完颜希尹脸色大变,显然没料到我会如此强硬。他张了张嘴,还想说什么,我已转身下令:"送客!"
待金使被"请"出大殿,我立即召集军事会议。种师道、韩世忠等将领齐聚枢密院,岳飞也从云中快马加鞭赶回。
"金国此番议和是假,备战是真。"我开门见山,"诸位以为,他们会从何处进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