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诱饵”的尝试虽然高效灭鼠,却因老鼠尸骸污染水源而迫使林羽迁移水井,更导致幸存鼠群产生了抗毒性。这次教训让林羽深思:在末世中,任何看似直接的解决方案都可能引发新的、不可预测的生态链反应。为了寻找一种既安全又高效的灭鼠方法,林羽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声音,试图通过超声波驱离,来达到目的。
山洞内,水源的污染让林羽一度陷入恐慌,而鼠群产生的抗毒性更是让他警惕。他深知,鼠患是长期存在的威胁,不能仅仅依靠一种方法。他回顾了之前在“声波解密”中,不慎引来变异蝙蝠的经历,那次他尝试敲击岩壁发出的高频音,证明了声音对特定生物的影响。他想,如果能精确控制声波频率,或许能找到一种只对老鼠有效,而不引来其他危险生物的方法。
他重新审视了山洞内那块残破的金属板碎片。虽然“符盾计划”的爆炸让它变得面目全非,但林羽知道,金属在敲击时会发出清脆的声响。他找到几块较为完整的金属碎片,小心翼翼地用石刀敲击。他发现,不同大小和厚度的金属片,在敲击时会发出不同频率和音色的声音。
林羽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声波实验。他用细小的石块或木棍,小心翼翼地敲击金属片。他尝试不同的节奏和力度,仔细辨别每一种声波对山洞内小动物的影响。他注意到,当他敲击一块薄而长的金属片时,会发出一阵刺耳的高频声波,这种声音几乎超出了人类听觉的范围,但却能引起山洞内鼠类明显的躁动不安。它们会停止活动,发出烦躁的吱叫声,然后试图逃离。
“成功了!”林羽的心中一阵激动。他似乎找到了专门针对老鼠的“武器”。他将这种高频声波应用于实际的驱鼠。每天傍晚,当老鼠开始活跃时,他都会在山洞内敲击金属片,制造高频声波。
最初的效果非常显着。鼠群明显受到了干扰,它们的活动变得迟缓,甚至有大量老鼠被高频声波驱赶出山洞。林羽感到一阵欣慰,他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完美的灭鼠方法。
然而,这份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
仅仅过了两天,当林羽再次敲击金属片发出高频声波时,山洞深处,再次传来一阵熟悉而令人心悸的“吱吱”声。紧接着,一股黑压压的阴影从山洞顶部猛地扑了下来——那是一群变异蝙蝠群!
“该死!又是它们!”林羽的心猛地一沉。这群蝙蝠,显然是被他制造的高频声波所吸引。它们的听觉比人类灵敏得多,这种高频声波对它们来说,可能是一种召唤,或者是一种挑衅。它们带着刺耳的尖叫声,在山洞内盘旋,翅膀扇动的风压甚至能将林羽手中的火把吹灭。
林羽感到一阵恐慌。他立刻停止了敲击,试图驱赶这些恼人的生物。然而,蝙蝠群的数量比上次更多,它们似乎变得更加凶猛。它们在山洞内四处冲撞,甚至试图攻击林羽。他不得不拿起石刀,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
他将这次“超声波驱离”的失败,包括“敲击金属片发出高频声波驱鼠,但吸引变异蝙蝠群”的惨痛教训,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他意识到,在末世中,任何一种看似有效的技术,都可能因为对生态链的无知,而引来意想不到的危险。
林羽陷入了深思。高频声波对老鼠有效,但却引来了蝙蝠。他需要一种既能驱鼠,又不会吸引蝙蝠的方法。他想到了“分贝”。如果能降低声波的分贝,使其不那么刺耳,或许就能避免吸引蝙蝠。
他尝试用不同材料进行实验。最终,他将目光投向了陶罐。他发现,当他用木棍敲击陶罐的边缘时,陶罐会发出一种低沉而带着共鸣的声音。这种声音虽然不尖锐,但却能产生一种特殊的震动。他将这种震动与鼠类对高频声波的反应联系起来。
林羽开始尝试用陶罐共鸣来降低分贝。他将几个大小不一的陶罐放置在山洞内不同的位置。他用木棍敲击这些陶罐,制造出一种低沉而持续的共鸣声。这种共鸣声的分贝比金属片的高频声波低得多,但却依然能让老鼠感到不安。
这次,效果出乎意料。鼠群明显感到了不适,它们在陶罐的共鸣声中变得烦躁不安,四处乱窜,试图逃离山洞。而变异蝙蝠群,却没有被这种低分贝的共鸣声所吸引,它们依然在山洞深处盘旋,并没有冲出来。
“成功了!”林羽的心中一阵狂喜。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既能驱鼠,又不会引来蝙蝠的方法。他感到一阵巨大的成就感。
然而,当他第二天清晨醒来,来到山洞外时,眼前的一幕却让他感到一阵莫名的震撼。
山洞外的空地上,赫然遍布着大量的蝙蝠与鼠群的尸骸。黑色的蝙蝠尸体和灰色的老鼠尸体交织在一起,鲜血染红了地面,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血腥味。显然,在陶罐共鸣的驱使下,鼠群被赶出了山洞,而一直在山洞外盘旋的变异蝙蝠群,则趁机对它们展开了捕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