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王元年,公元前375年,丙午年,这一年发生了日食。韩国把郑国灭了,还把都城迁到了郑的地盘新郑。赵敬侯挂了,他儿子成侯种继位。
烈王三年,公元前373年,戊申年,燕国在林狐把齐国军队揍了一顿,鲁国也来打齐国,攻进了阳关。魏国也来凑热闹,打到了齐国的博陵。这一年,燕国僖公、宋国休公、卫国慎公都相继去世,各自的儿子燕王桓公、宋辟公、卫声公都上位继承了王位。
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己酉年,赵国伐卫,抢了人家73个村镇;但魏国在北蔺把赵军打败了。
烈王五年,公元前371年,庚戌年,魏国攻打楚国,拿下了鲁阳。韩国这边出大事了:严遂把韩哀侯刺杀了,国人拥立哀侯儿子懿侯继位。当初哀侯让韩廆当相国,又宠信严遂,这俩货互相看不顺眼。严遂派人在朝堂上刺杀韩廆,韩廆逃到哀侯身边,哀侯抱了他一下,结果刺客连哀侯一起捅死了,真是躺着中枪!
同时,魏武侯去世,没立太子,儿子魏?和公中缓争王位,国内大乱。
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辛亥年,齐威王去朝见周天子。当时周王室都快没存在感了,诸侯没人搭理周王,就齐国去了,天下人都觉得齐威王是个狠人。赵国打到齐国鄄城,魏国又在怀地打败赵军。
齐威王叫来即墨大夫说:“你守即墨时,天天有人说你坏话,但我派人去看,地里庄稼长得好,百姓不缺吃穿,官府没烂事,东边稳得一批,你肯定是没给我身边人送礼吧!”直接封他一万户。又叫来阿大夫:“你守阿城时,天天有人夸你,但我派人去看,地里荒着,百姓饿肚子。之前赵国打鄄城你不救,卫国占薛陵你不知道,你肯定拿重金买通我身边人刷好评!”当天就把阿大夫和那些乱吹的人全煮了。大臣们吓尿了,再也不敢玩虚的,齐国直接起飞,成了天下最强。
楚国肃王去世没儿子,弟弟良夫继位,就是楚宣王。宋国辟公去世,儿子剔成接班。
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壬子年,又发生日食,周烈王去世,弟弟扁继位,就是周显王。魏国大夫王错逃到韩国,公孙颀跟韩懿侯说:“魏国现在内乱,赶紧冲!”于是韩懿侯和赵成侯合伙伐魏,在浊泽打赢后围了魏国。赵成侯说:“杀了魏?,立公中缓,割地跑路,爽歪歪!”韩懿侯不同意:“杀国君太狠,割地太贪,不如把魏国拆成两半,这样它比宋、卫还弱,咱就没后患了。”赵成侯不听,韩懿侯当晚带着兵走了,赵成侯也撤了。魏?趁机杀了公中缓,成了魏惠王。
太史公说:魏惠王没被杀、魏国没被分,全靠韩赵两家没谈拢。要是他俩想法一致,魏国早分裂了。所以说啊,国君死了没立太子,国家就得遭罪!
评论
这段历史生动展现了战国中期诸侯纷争、内政动荡与变革图强的复杂图景,各国在权力更迭、领土争夺与政治博弈中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中国历史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 权力更迭下的政治动荡:韩、魏、楚、燕、宋、卫等多国出现君主更替,伴随而来的是剧烈的政治震荡。韩国严遂弑杀韩哀侯,折射出朝堂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性;魏武侯死后,公子魏罃与公中缓争立,导致国家陷入内乱,反映出嫡长子继承制崩坏后,宗室争权对国家稳定的巨大冲击。权力交接的混乱不仅削弱了国家实力,也为外部势力干涉提供了可乘之机,如韩、赵借机联合伐魏,深刻影响了战国中期的地缘政治格局。
- 军事冲突与地缘争夺:各国间频繁的军事行动凸显了战国时期“强凌弱、众暴寡”的生存法则。韩国攻灭郑国并迁都,完成了对中原战略要地的整合;赵、魏、齐、燕等国相互征伐,围绕土地、人口展开激烈争夺。这些战争不仅改变了势力版图,也加速了各国变法图强的紧迫感,推动了军事技术革新与政治制度变革,为大规模统一战争的到来奠定基础。
- 齐威王的治国革新与示范效应:齐威王“赏即墨、烹阿大夫”的举措极具标志性,通过整顿吏治、明察真伪,打破了“誉言日至”“毁言日至”的虚假朝堂生态,建立起务实高效的官僚体系,实现“齐国大治,强于天下”。这一改革实践不仅为齐国崛起为东方强国奠定根基,更向各国展示了通过内部改革提升国力的可能性,激励了后续各国的变法浪潮,如秦国商鞅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成为战国时期政治革新的重要范本。
- 决策差异对历史走向的塑造:韩懿侯与赵成侯在伐魏决策上的分歧,戏剧性地改变了魏国乃至战国局势。若两国采纳“杀罃立缓、割地而退”或“分魏为二”的策略,魏国极可能走向分裂,战国格局将被彻底改写。这一事件印证了“谋事在人”的历史规律,凸显关键人物的战略眼光与决策能力对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也揭示了国际关系中利益博弈与同盟脆弱性的本质。
- 周室衰微与礼崩乐坏的加剧:“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的反常现象,深刻反映出周天子权威的彻底丧失。齐国朝周并非出于尊王之义,而是通过政治作秀获取“天下贤之”的舆论优势,本质上仍是诸侯争霸的手段。这一时期,传统宗法礼制彻底瓦解,各国纷纷摒弃“尊王攘夷”的遮羞布,转而以实力为尊,加速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 。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