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济阴哀王刘不识去世。
汉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42年)
春天一月,一天之内发生三次地震。
三月,匈奴入侵雁门郡,太守冯敬率军迎战,战死。朝廷征发战车、骑兵和步兵驻守雁门郡。
春天,因为收成不好,景帝下令禁止内地各郡用粮食喂马,违反者将马匹没收。
夏天四月,景帝下诏说:“精雕细刻和镂金刻银,会妨害农业生产;编织精美华丽的丝织品,会影响妇女的纺织。农业生产受妨害,是造成饥荒的根源;妇女纺织受影响,是导致寒冷的原因。饥寒交迫之下,能不做坏事的人很少。我亲自耕种,皇后亲自养蚕,来供奉宗庙祭祀用的谷物和祭服,为天下人做出表率;我不接受各地的献礼,减少皇家膳食的费用,减轻百姓的徭役赋税,就是希望天下人都致力于农业和养蚕,平时有所积蓄,以应对灾害。强者不要欺负弱者,人多的不要欺凌人少的;老年人能安享天年,年幼的孤儿能顺利成长。现在有的年份收成不好,百姓粮食短缺,这是什么原因呢?或许是有些奸诈虚伪的人当了官,他们以贿赂为交易,鱼肉百姓,剥削万民。县丞是重要的官吏,却知法犯法,和盗贼勾结,这实在太不像话了!现在命令郡守们各自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对于那些不称职、昏庸混乱的官员,丞相要上报给我,追究他们的罪责。把这些内容布告天下,让大家都清楚我的心意。”五月,景帝下诏规定,家中财产达到四万钱的人可以做官。
秋天,发生大旱。
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
冬天十月,发生日食和月食,天空呈现红色,持续了五天。
十二月月底,打雷;太阳呈现紫色;五大行星逆行,停留在大微星座附近;月亮穿过天庭中间。
春天一月,景帝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珍珠、美玉,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把它们当作货币使用,却不知道它们的起始和终结。近年来有时收成不好,想来是从事工商业的人太多,而农民太少的缘故。现在命令各郡国一定要鼓励百姓从事农桑,多种树,这样就可以得到衣服和食物。官吏如果征发百姓或者雇佣百姓去开采黄金、珍珠、玉石,要按贪赃受贿罪论处。郡守如果知情不报,和罪犯同罪。”
甲寅日,皇太子举行冠礼。
甲子日,景帝在未央宫驾崩。太子即位,这就是汉武帝,当时年仅十六岁。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
二月癸酉日,安葬孝景皇帝于阳陵。
班固称赞说:孔子说:“这些百姓,就是夏、商、周三代能够按正道行事的百姓。”确实如此啊!周朝、秦朝的弊病在于法律条文细密严苛,但违法作乱的人却层出不穷。汉朝兴起后,废除了繁杂苛刻的法令,让百姓休养生息;到了汉文帝时,又加上了恭敬节俭的美德;汉景帝遵承先辈的基业。在五六十年的时间里,风俗得以改变,百姓变得淳朴忠厚。周朝有周成王、周康王的盛世,汉朝有汉文帝、汉景帝的治世,真是美好啊!
汉朝建立初期,承接了秦朝的弊病,百姓劳役繁重且财物匮乏,连天子都凑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驾车,将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普通百姓更是没有积蓄。天下平定后,汉高祖就下令商人不能穿丝绸衣服、不能乘车,用重租税来限制和羞辱他们。汉惠帝、吕后时期,因为天下刚刚安定,又放松了对商人的限制;然而商人的子孙,仍然不能做官为吏。朝廷根据官吏的俸禄和官府的用度,来向百姓征收赋税。而山川、园池、市井的租税收入,从天子到封君的汤沐邑,都各自作为私人的供养费用,不列入国家的财政经费。从崤山以东地区通过水路运输粮食供给京城的官员,每年不过几十万石。接着到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他们为政清净,恭敬节俭,使天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七十多年间,国家太平无事,除非遇到水旱灾害,百姓都能自给自足。城乡的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府库里也有多余的财物;京城的钱财积累到万万之多,穿钱的绳子都腐朽了,无法统计数目;太仓里的粮食新旧堆积,多得露天堆放,以至于腐败得不能食用。百姓街巷里都有马,田野间的马匹更是成群,骑母马的人都被排斥,不让参加聚会。看守里巷大门的人都能吃上精米和肉食,做官的人可以在任上把子孙养大,有的官员甚至把官名作为自己家族的姓氏。所以人人自爱而看重犯法的事,先讲求仁义而后轻视耻辱。在这个时候,法律宽松而百姓富足,有的人因为财物多而骄纵奢侈,甚至出现土地兼并的现象;一些豪强之徒,在乡里横行霸道。宗室有封地,公、卿、大夫以下的官员,都争着奢侈,他们的住宅、车马、衣服都超越了自己的身份等级,没有限度。事物兴盛到极点就会走向衰落,这本来就是事物的变化规律。从这以后,汉武帝对内穷奢极欲,对外征伐夷狄,天下变得萧条,财力也消耗殆尽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