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甲午日,任命司隶校尉王祥为司空。
尚书王沈去当豫州刺史。刚到任,他就下达了一道指令,告诉下属各城官员以及当地的士人百姓:“要是有人能指出地方长官的好坏,说说老百姓的难处,就赏给他五百斛谷子。要是能说出我这个刺史的得失,或者对朝政的宽松严厉提出看法,就赏一千斛谷子。”主簿陈廞和褚?进去对王沈说:“大人您这指令是想听听大家的真心话,还设立了奖赏来鼓励大家。但我们担心那些正直耿介的人可能会因为顾忌奖赏而不愿开口,而那些贪心的人却可能为了利益乱说一通。要是他们说的不合适,您又不能随便给赏,这样一来,远处听说这事的人就不知道您到底会不会兑现承诺,只看到说了也没用,就会觉得您这是摆样子,并不会真的实行。我们觉得这事儿可以稍微缓一缓再办。”王沈又下指令说:“对上级有好处,自己也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是君子的操守,有什么不能说的呢!”褚?又进去说:“尧、舜、周公之所以能让大臣们忠诚进谏,是因为他们的诚恳之心大家都能看到。冰和炭不用说话,它们冷热的特性大家也都清楚,那是因为它们本来就有这样的特质。要是您真心喜欢忠诚正直的话,就像冰炭的特性一样自然,那么直言敢谏的话不用您去求,自然就会有人说。要是您的德行比不上尧、舜,贤明赶不上周公,本质上也不像冰炭那样有明显特质,就算悬赏再多,忠诚的谏言也不一定能听到啊。”王沈听了,这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景元二年(公元261年,辛巳年)
春天三月,襄阳太守胡烈上奏说:“吴国将领邓由、李光等十八个屯营的人一起商量着要归降我们,还派使者送来了人质,希望我们派郡里的军队到江边去接应他们。”朝廷下诏让王基安排各路军队直接到沮水去迎接,并说:“如果邓由等人能按约定的时间到达,就趁这个机会在长江一带制造声势,震动吴国。”王基接到诏书后,赶紧派人骑快马给司马昭送去一封信,信里说邓由等人的情况很可疑,还说:“我们应该先把事情弄清楚,不适合马上就派大军深入去接应他们。”又说:“夷陵东西两边的道路又险又窄,到处都是茂密的树林和竹子,要是突然遇到险要的地方,连弩和马都施展不开。现在咱们的弓箭因为天气潮湿变得疲软,雨水又刚刚降下,这个时候放弃繁忙的农事,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好处,这是很危险的事啊。之前姜维进攻上邽,文钦占据寿春,都是深入敌境求利,结果最后都失败了,这都是最近发生的事,值得我们借鉴啊。嘉平年间以来,国内多次发生内乱,现在最应该做的,是稳定国家,安抚上下,努力发展农业,以农为本,让老百姓安心,不适合轻易发动大军去追求外部的利益。”司马昭收到王基的信后,心里也犯起了嘀咕,于是下令已经上路的各路军队,先暂时停在原地,等待进一步的指示。王基又给司马昭写了封信,说:“以前汉高祖听了郦食其的建议,打算封六国的后人,后来听了张良的计谋,赶紧把封印销毁了。我智谋短浅,确实比不上张良,但我也担心在襄阳这里会犯像郦食其那样的错误。”司马昭看了信,就下令撤兵,还写信回复王基说:“一般处理事情的时候,很多人都只会顺着我的意思,很少有人能像你这样实实在在地把道理说清楚。我真的很感激你的忠诚和爱护,每次看到你的提醒,我就按照你的意思办,现在已经把军队撤回了。”后来,邓由等人果然没有投降。胡烈是胡奋的弟弟。
秋天八月甲寅日,朝廷又下令给司马昭晋升爵位,像之前一样,司马昭还是不接受。
冬天十月,蜀汉皇帝任命董厥为辅国大将军,诸葛瞻为都护、卫将军,一起处理尚书事务,任命侍中樊建为尚书令。当时,中常侍黄皓掌握大权,董厥和诸葛瞻都没办法纠正他的行为,很多士大夫都去依附黄皓,只有樊建不跟黄皓来往。秘书令郤正长期在宫中任职,和黄皓住得很近,在一起共事了三十多年,他一直淡泊自守,以读书为乐。他既不被黄皓喜欢,也不被黄皓讨厌,所以官职一直不高,不过六百石,但也没遭什么灾祸。蜀汉皇帝的弟弟甘陵王刘永很讨厌黄皓,黄皓就在皇帝面前说他坏话,害得刘永十年都不能上朝拜见皇帝。吴国皇帝派五官中郎将薛珝到蜀汉访问,薛珝回来后,吴国皇帝问他蜀汉政治上有什么得失,薛珝回答说:“蜀汉的皇帝昏庸,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大臣们只求保住自己的官位,避免获罪。在朝堂上听不到直言进谏的声音,走在野外,看到老百姓都面黄肌瘦。我听说燕雀在堂上筑巢,母鸟和小鸟都自得其乐,以为这是最安全的地方,可一旦房子着火,栋梁被烧断,燕雀还浑然不觉大祸将至,说的大概就是蜀汉现在的情况吧!”薛珝是薛综的儿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