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之带着军队驻扎在溧洲,手下参军刘裕提议去攻打桓玄,可牢之没答应。桓玄呢,派了牢之的族舅何穆去劝他:“从古到今,那些手握超强权势、立下超猛功劳的人,有几个能保全自己的?像越国的文种,秦国的白起,汉朝的韩信,都是给英明的主子效力,可功劳到手,不还是被杀了,更何况你现在是给桓玄这主儿干活呢!你要是打赢了,桓玄会觉得你威胁太大,可能灭你全族;打输了,你自己这一族也得玩儿完,你这咋整嘛!不如赶紧换个思路,跟桓玄合作,还能一直享受荣华富贵。你看古人,像管仲射了齐桓公一箭,勃鞮砍了晋文公的袖子,后来不也能辅佐他们嘛,桓玄跟你又没啥深仇大恨!”这时候,谯王尚之已经战败,大家心里更慌了,牢之还真有点听进去何穆的话,跟桓玄开始暗通款曲。
东海中尉何无忌,他是牢之的外甥,和刘裕一起拼命劝牢之别这么干,可牢之压根不听。他儿子刘敬宣也劝:“现在国家形势那叫一个危险,天下的关键就掌握在您和桓玄手里。桓玄靠着他爸他叔的家底,占了大半个南方,势力老强了。要是这次放他一马,等他威望立起来,再想收拾他可就难了,搞不好就跟当年董卓乱政一样啊!”牢之生气地说:“我能不知道嘛!拿下桓玄对我来说就跟翻个手掌一样容易。但问题是,收拾了桓玄,我咋跟骠骑将军交代啊!”
三月初一,牢之派刘敬宣去找桓玄投降。桓玄心里其实想弄死牢之,表面上还跟刘敬宣一起吃饭喝酒,摆出名书画跟他一起欣赏,就为了稳住他。刘敬宣没察觉到桓玄的心思,桓玄身边的官员都你看我我看你,直冒冷汗。桓玄还任命刘敬宣当了咨议参军。
这边元显本来准备出发,听说桓玄已经到了新亭,吓得赶紧弃船,退到国子学驻扎。三月二十七日,在宣阳门外列阵。结果军队里突然开始互相传,说桓玄已经到了南桁,元显一听,立马带兵想回宫。桓玄派人拿着刀在后面追着喊:“放下武器!”元显的士兵一下子全跑光了,元显骑着马逃回东府,就张法顺一人骑马跟着他。元显找他爸道子问该咋办,道子啥办法没有,就知道对着他哭。桓玄派太傅从事中郎毛泰把元显抓了送到新亭,绑在船前数落他的罪状。元显还狡辩:“都怪王诞和张法顺把我带沟里了!”
三月二十八日,恢复隆安年号,皇帝派侍中到安乐渚去慰劳桓玄。桓玄进了京城,假传圣旨解除戒严,自己掌握了朝廷各种大权,又是都督中外诸军事,又是丞相,还录尚书事,兼任扬州牧,同时管着徐、荆、江三州刺史,还拿着象征最高权力的黄钺。桓玄安排桓伟当荆州刺史,桓谦当尚书左仆射,桓修当徐、兖二州刺史,桓石生当江州刺史,卞范之当丹阳尹。
桓玄刚起兵的时候,侍中王谧奉诏去见桓玄,桓玄对他那叫一个客气。等桓玄掌权了,就任命王谧当中书令。这王谧是王导的孙子。新安太守殷仲文,是殷觊的弟弟,桓玄的姐姐是殷仲文的老婆。殷仲文听说桓玄打进了京城,直接弃了郡守的职位来投奔桓玄,桓玄让他当了咨议参军。刘迈去见桓玄,桓玄问他:“你不怕死啊,还敢来?”刘迈说:“像管仲射钩、勃鞮斩祛,加上我这事儿,不就三件了嘛!”桓玄一听挺高兴,也让他当了参军。
三月二十九日,有关部门上奏说会稽王道子整天喝酒放纵,还不孝顺,应该砍头,皇帝下诏把他流放到安成郡;元显、东海王彦璋、谯王尚之、庾楷、张法顺、毛泰这些人都在健康市场被砍头。桓修替王诞求情,王诞才被流放到岭南。
桓玄让刘牢之当会稽内史。刘牢之心里不爽:“刚开头就把我的兵权拿走,这祸事要来了啊!”刘敬宣请求回去劝劝牢之,让他接受任命,桓玄就放他走了。刘敬宣回去劝牢之偷袭桓玄,牢之犹豫来犹豫去,又把军队移到班渎,还偷偷跟刘裕说:“我打算往北去广陵找高雅之,起兵拯救国家,你能跟我一起不?”刘裕说:“将军你带着好几万精兵,说投降就投降了。桓玄刚得志,那威风传遍天下,现在朝廷内外人心都向着他,你觉得广陵能去得了吗?我打算回京口,重新当我的老百姓。”何无忌问刘裕:“我该咋办啊?”刘裕说:“我看镇北将军刘牢之肯定没啥好下场,你不如跟我回京口。桓玄要是老老实实当臣子,咱就跟着他干;要是他不安分,咱就一起收拾他。”
这时候刘牢之把手下官员都召集起来,商量着占据江北去讨伐桓玄。参军刘袭说:“最不应该干的事儿就是造反。将军你以前反王兖州,最近又反司马郎君,现在又要反桓公,一个人反三次,还咋在江湖上混啊!”说完扭头就走,其他官员也都跟着散了。刘牢之害怕了,让刘敬宣去京口接家人,结果刘敬宣没按时回来,刘牢之以为事情败露,桓玄要派人来杀他了,就带着手下往北跑,到了新洲,上吊死了。刘敬宣回来,都没时间哭,赶紧渡江跑去广陵。手下的人把刘牢之收敛了,把他的尸体运回丹徒。桓玄知道后,让人把棺材劈开,砍下刘牢之的头,把尸体扔在集市上示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