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覆盖“三代花园”的清晨,林小满在整理外公的旧书柜时,发现最底层藏着本蓝布封皮的册子。封面上用金粉写着“花魂笺”三个字,是苏明远与外公的合笔——“花”字的撇捺带着沙枣枝的苍劲,“魂”字的竖弯钩藏着栀子藤的柔婉,册脊处还嵌着1956年的沙枣核与栀子仁,历经岁月仍透着淡淡的清香。
翻开册子,内页是两列交错的字迹:苏明远记的沙枣花事在左栏,字里行间带着西北的风沙气;外公写的栀子物语在右栏,笔锋里浸着江南的水汽。每一页的天头地脚都贴着花标本,“1957年春 沙枣初绽”旁压着褐色花瓣,“1958年夏 栀子盛放”边粘着乳白花朵,最末页的空白处,是外婆用丝线绣的双花结,旁边注着“待双魂相认,共栖此笺”。
册子的夹层里藏着张泛黄的便签,是1961年冬至外婆的笔迹:“沙枣的魂在风骨里,栀子的魂在香气中,让这册子住着两朵花的灵,替我们守着跨山越水的念。”林小满指尖抚过纸面,沙枣的粗粝与栀子的细腻在触感里交织,像两个男人的情谊,穿过时光在纸页上完成了相拥。母亲指着页边的朱笔圈点说:“这是你外公做的标记,每个圈代表两花同开一日,旁边画的小像,是他和苏先生当年赏花的模样。”原来有些思念会被花魂记录,让两种植物的灵性在册子里,永远保持着默契的呼应。
小寒那天,花魂笺的夹页里掉出张折叠的纸,是苏明远1962年的手迹:“建国弟,西北的沙枣抗过了严霜,我把它的枯枝画在笺上,你看这扭曲的纹路,就当见着它在寒风里的倔强。等这册子能装满两季花事,我就带着它归乡,咱们仨围炉翻页,听花魂说这些年的挣扎与绽放。”纸的背面画着株沙枣树,树根处用淡墨描了圈栀子叶,像他在遥远的西北,给坚韧的沙枣缠了圈江南的温柔。
女儿用透明胶带把这张纸粘在空白页,边缘竟与外公预留的页边完美契合,像1962年的牵挂,穿过时光找到了归宿。林小满忽然想起陈爷爷说的,那年小寒格外冷,外公每天都把册子揣在怀里,说“要让花魂暖和些,好等苏先生回来共赏”。原来有些等待会被体温滋养,让后人翻阅时,能触摸到前人在寒夜里炙热的期盼。
大寒时节,林小满在整理苏明远的《花魂札记》时,发现夹着张手绘的花魂分布图,标注着“沙枣魂居左七格,栀子魂占右三格,此配比最能承载岁月的重量”。札记里写着“花魂不是虚无的影,是让两地的风物借笔墨相认”,旁边有外公的批注:“已按图补绘,婉卿说加了些桂花影,让苏兄的沙枣魂,也能闻闻江南的甜香。”
父亲说:“你外公晚年常对着册子说话,说‘苏兄你看,今年的栀子比去年开得旺’,说完就用红笔在栀子标本旁画个小太阳。”林小满望着泛黄的纸页,忽然看见时光里的画面:外公在灯下补记花事,外婆坐在旁边研墨,墨汁里映着窗外的月光,像给“团圆”二字,镀了层清冷的暖。原来有些默契会被月色见证,让两种花魂在册子里,长出跨越地域的牵绊。
立春那天,“三代花园”举办了“花魂续笺会”,街坊们带来自家的花木标本,学着当年的法子补册。张奶奶带来晒干的茉莉魂,说“婉卿当年最爱这清雅”;李伯捧来新采的沙枣花,说“苏先生的花魂该添新颜了”。孩子们把“长情花”的花瓣压在宣纸上,说“要让太爷爷们的册子,认识新的花魂”。
林小满在续笺时,发现“长情花”的标本与旧册的花魂气息完美相融,像时光早就为新旧花魂,准备了相遇的缝隙。她忽然明白有些传承会变成自然的默契,让后人记录花事时,无需刻意模仿就能贴近前人的心境,让花魂的交织在册子里,完成无声的接力。
雨水那天,档案馆公布了批1963年的书信,其中有封外公写给苏明远的信,信末贴着片半枯的栀子花瓣:“苏兄,今年的栀子魂与沙枣魂在册子里相遇了,婉卿说‘这是它们在替我们拥抱’。我在相遇处画了个火炉,说‘等你回来,咱们就着花魂,喝杯驱寒的酒’……”信纸的边缘沾着点泪痕,晕染成小小的“盼”字形状。
林小满把信与苏明远的《读笺札记》放在一起,发现札记里记着“读信时正给沙枣培土,忽然觉得花根处有了栀子香,西北的风沙里,忽然有了江南的暖”,旁边画着个带泪的笑脸,像硬汉在细腻的花魂里,卸下了所有坚强。原来有些思念会被花魂唤醒,让粗粝的沙枣在栀子香里,长出了柔软的牵挂。
惊蛰那天,林小满在整理外婆的《花魂谱》时,发现夹着个锦囊,里面装着制作标本的工具——“春用宣纸压,夏拿棉纸吸,秋提麻纸裹,冬取桑皮纸藏”,每件工具上都绣着“苏赵共制”。谱子的空白处有她的批注:“苏先生说看花魂能知时节,让他在西北,也能跟着咱们的花魂过四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