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大雷音寺内,檀香、沉香、旃檀香…种种妙香氤氲,非烟非雾,沁人心脾,能安神魂。佛性弥漫在每一缕光线,每一丝空气中,浓郁得几乎化为实质的甘霖,浸润着每一位与会者的身心。其恢弘、庄严、神圣、圆满,已达洪荒佛门之极盛!诸天万界,莫能与之争辉!
释迦牟尼佛(多宝如来)目光垂顾下方无边法海,缓缓开合其口。没有震耳欲聋的声音,只有一道清澈、平和、却蕴含着无上智慧与慈悲的纶音流淌而出,如同涓涓暖流,瞬间充盈了整个大雷音寺的宇宙空间,清晰地传入每一位佛子耳中、心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他在宣讲《妙法莲华经》!此乃诸佛如来秘密之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直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的无上妙谛!
随着佛祖法音流淌,虚空之中,异象纷呈:
朵朵碗口大小、纯净无瑕的金色婆罗花自虚无中凝结,缤纷坠落,花瓣上天然浮现着微小的经文梵咒,触之即化,融入听法者神魂,增长智慧!
大殿琉璃地面之下,无数七宝金莲破“土”而出,金茎玉叶,宝光流转,莲蕊之中喷薄出氤氲灵气与祥和佛光,托举着诸圣莲台,更滋养着每一位虔诚的聆听者!
佛祖口中吐出的每一个音节,皆化作一个微小的金色“卍”字,旋转飞舞,汇聚成一条条充满大道韵律的金色光带,环绕着三世佛与诸大菩萨,最终如百川归海,融入每一位听法者的眉心识海!此为“醍醐灌顶”,直传佛法真义!
大道纶音,直指真如!诸佛颔首,面露欣然,印证着自身所悟。观音菩萨低眉,玉净瓶中杨柳枝微微摇曳,仿佛在呼应着经文中的慈悲真意。文殊菩萨手中智慧剑清鸣,智慧之光流转。普贤菩萨座下白象低吼,十大愿王虚影更加凝实。五百罗汉或沉醉其中,如饮甘露;或恍然大悟,击节赞叹;或陷入深沉禅定,周身佛光流转不息。整个大雄宝殿,沉浸在一种无上法喜与智慧觉悟的海洋之中。
然而,在这片至虔至诚的法海中心,三世佛莲台之侧,侍立于释迦牟尼佛右后方的二弟子金蝉子,眉峰却几不可察地微微蹙起。
金蝉子形容俊秀,身着月白僧衣,气质澄澈空灵,如同不染尘埃的琉璃。他目光清澈,倒映着漫天法雨金莲、诸佛妙相。但随着佛祖法音深入,宣讲那“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甚深微妙法时,金蝉子澄澈的眼眸深处,却泛起一丝困惑的涟漪。他并非不解,以他的慧根,早已洞悉经文奥义。他所困惑的,是这无穷无尽的经卷文字,这宏大庄严的佛国净土,与那心中一点灵明不昧的“自性”之间,究竟是何关系?
法音如海,金莲坠地。当佛祖讲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时,那“知见”二字如同惊雷,在金蝉子识海中轰然炸响!
就在这法会庄严、万籁俱寂、诸圣沉醉的巅峰时刻!
金蝉子一步踏出侍立之位!月白僧衣无风自动,他立于诸佛菩萨目光汇聚的中央,清澈而带着一丝质疑锋芒的声音,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清晰无比地响彻大雄宝殿:
“世尊!”
只一声,便让漫天法雨金莲为之一滞!诸佛菩萨、罗汉圣众,无数道或惊愕、或不解、或隐含怒意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
金蝉子无视那万千目光,澄澈的双眸直视莲台上那至高无上的世尊,朗声问道,字字如珠落玉盘,却又如惊雷炸响: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世尊开示无上妙法,字字珠玑。然弟子愚钝,敢问:若佛性本自具足,灵山即在方寸,何须远涉千山,苦寻外在灵鹫?何须皓首穷经,钻研这浩如烟海的文字障?”
他手臂一展,指向这恢弘无边、宝光冲霄的大雷音寺,指向那漫天金莲与诸佛妙相:
“万般经卷,岂非遮眼云烟?十方净土,何如自性清泉? 执着于外相庄严,礼拜于金身泥塑,岂非离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本意愈远?岂非…着相?!”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金蝉子!放肆!” 阿难尊者失声惊呼。
“谤法!此乃谤法!” 有罗汉怒目圆睁。
迦叶尊者枯槁的面容微动,眼中闪过一丝复杂。观音菩萨持瓶的手微微一颤,低垂的眼帘下眸光流转。文殊菩萨座下青狮发出一声低吼。整个大殿庄严神圣的气氛瞬间凝固,被一种惊骇与质疑所取代!
亿万道目光汇聚的中心,莲台之上。
释迦牟尼佛(多宝如来)的面容无喜无悲,无怒无嗔。他并未因金蝉子的离座质问而有丝毫波动,那双蕴含了恒河沙数世界的眼眸,平静地落在金蝉子身上。那目光,并非责备,而是一种穿透无尽时空、洞悉一切因缘的深邃。
在金蝉子眼中,佛祖的双眸仿佛化作了两面映照过去未来的无上宝镜。左眼之中,倒映出他金蝉子十世之前的本源——一只于灵山净土听经悟道、振翅清鸣、沾染了佛祖讲法时逸散道韵而开启灵智的六翅金蝉!右眼之中,则飞速闪现着他未来十世轮回的模糊景象:或为高僧大德,苦修不辍;或为沙门行者,跋涉风霜;或为落魄书生,困顿潦倒;或为江流浮尸,任鱼啄食…十世光影,流转不息,最终画面定格在一个襁褓婴儿被放入木盆,顺江漂流的凄冷景象…每一世,皆与佛法结缘,却又似乎总差那临门一脚,难证菩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