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 解析:以周成王在郏鄏定都并占卜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为例,说明这是上天的命令。表明国家的命运从一开始就由天命注定,周王朝的兴衰在其建立之初就已有定数,进一步强化命运决定国家历史走向的观点。
故自幽厉之间,周道大坏,二霸之后,礼乐陵迟。
- 解析:阐述从周幽王、周厉王时期开始,周朝的政治制度严重败坏,春秋五霸之后,礼乐制度逐渐衰败。描述周朝由盛转衰的过程,说明这是命运的发展轨迹,与前文所讲的命运规律相呼应,证明国家的兴衰是命运按照既定规律演变的结果。
文薄之弊,渐于灵景;辩诈之伪,成于七国。
- 解析:继续讲述周朝衰败过程中文化与风气的变化,文化浅薄的弊端在周灵王、周景王时逐渐显现,诡辩欺诈的风气在战国时期形成。通过具体描述不同阶段的社会变化,展现命运在历史进程中的具体表现,说明命运的发展导致社会风气和政治状况的演变。
酷烈之极,积于亡秦;文章之贵,弃于汉祖。
- 解析:指出严刑峻法的极致在秦朝积累,文章辞藻的尊贵被汉高祖弃置。以秦朝和汉朝初期的情况为例,说明不同朝代的特点和政策走向也是命运的体现,强调命运对不同朝代发展路径的影响,体现出命运在历史长河中的连续性和变化性。
虽仲尼至圣,颜冉大贤,揖让于规矩之内,訚訚于洙、泗之上,不能遏其端;孟轲、孙卿体二希圣,从容正道,不能维其末,天下卒至于溺而不可援。
- 解析:以孔子、颜回、冉求、孟子、荀子等圣贤为例,说明即使他们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遵循礼仪规范讲学传道,也无法阻止时代衰败的开端和挽救末世的颓势。表明即使是圣贤也难以抗拒命运的力量,进一步强调命运的不可抗拒性,无论个人如何努力,都难以改变命运的走向。
此所谓命也。岂惟一世哉?
- 解析:对上文进行总结,再次强调这就是命运的体现,并反问这种情况难道仅仅存在于一个时代吗?引发读者对命运普遍性的思考,暗示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在各个时代都有所体现,强化了命运论的观点。
且夫天下事不可胜数,狐疑犹豫,当断不断,必有后祸。
- 解析:从对命运的宏观论述转向对人事选择的讨论,指出天下事情繁多,在面对抉择时若犹豫不决,必然会留下后患。为下文论述士人在命运抉择中的行为做铺垫,强调在复杂的世事和命运面前,果断抉择的重要性。
故知者审于量主而进,不达者追于成名而退。
- 解析:阐述明智的人会审慎地衡量君主后再决定是否进取,不明事理的人则盲目追求成名,失败后才知退避。通过对比,说明不同的人在面对命运机遇时的不同选择方式,暗示选择对命运走向的影响,为后文列举具体人物事例提供理论依据。
若夫吕尚之遇文王,宁戚之迕桓公,或投己于鼎镬,或释褐于版筑,去之则神罢气沮,就之则成王定霸,然而二子者,岂素宦于朝,借誉于左右,然后乃得荐达哉?
- 解析:列举吕尚遇到周文王、宁戚冒犯齐桓公的事例,说明他们为了实现抱负,有的甘愿赴死(如吕尚可能面临危险),有的从卑微劳作中被起用(宁戚从版筑劳役中被发现)。离开这些君主他们就会精神萎靡,追随则能成就王业霸业。并反问他们并非依靠在朝廷为官或借助他人赞誉才得以显达,突出他们与君主相遇是命运的安排,以及他们果敢选择对命运的改变。
精诚感于神明,忠义服于邻国,岂借问于乡闾,比誉于品藻,然后乃光扬哉?
- 解析:进一步说明吕尚和宁戚是凭借自身的精诚感动神明,忠义使邻国敬服,而非依靠乡人的称赞和品评者的赞誉才声名远扬。强调他们自身的品质和能力在命运转折中的重要作用,表明真正的贤才在命运的安排下,凭借自身特质就能获得机遇,无需外在的刻意宣扬。
及至从仕也,趋舍不合,言语相违,俯仰异趣,功业不建,有自来矣。
- 解析:指出有些人入朝为官后,与君主取舍不合、言语相悖、志向不同,导致功业无法建立,这是有原因的。说明在命运的安排下,即使有机会进入仕途,若君臣不契合,也难以成就功业,强调命运不仅决定相遇,还影响着后续的发展。
故僚相视而笑,朋执摇头,而求其所以然之故,岂可得哉?
- 解析:描述同僚和朋友对那些功业不建者的反应,他们相视苦笑、摇头,却无法探寻到真正的原因。表明命运的复杂和难以捉摸,即使身处其中的人也难以理解命运为何如此安排,强化命运不可知的观点。
夫疾风劲草,岁寒松柏,事患难然后知君子之不挠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