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种残痕。
空间型。
和林羽自己的能力极为不同。
“他不是打开了一扇门,而是把我们直接放入了门的‘里面’。”林羽在意识恢复的刹那做出判断。
白光散去。
林羽睁开眼。
脚下的地面像熔化过的玻璃,抛光得几乎能照出人影。林羽睁眼的瞬间,天花板已被“雾”遮蔽,整个世界仿佛陷入了一种干净却死寂的白——白墙,白光,白雾,白得毫无温度。
他站在一间空旷的正方形房间中央。
四面墙体无缝拼合,仅在正东、正西、正北、正南四面,各有一道镶嵌式金属门,门无把手,嵌边内陷,看起来像是切割开来的骨缝。
就在他重新收拢思绪之际,熟悉而森冷的声音再次在空间中响起。
没有来源,却能穿透每一个角落:
“八位参与者。”
“你们被置入了‘消散之门’。”
“游戏规则如下——”
1. 每轮时间为两分钟,每位参与者可移动至一格相邻房间,或选择原地不动。
2. 游戏区域由25个房间组成,排列为5x5结构,分别编号A1至E5。
3. 每个房间设有“稳定值”,初始值为3。每进入1人,稳定值 -1;若同一回合内第二人进入,稳定值再 -1;稳定值降至0即刻坍塌。
4. 每五轮,“真实之门”将重新刷新位置。
5. 门的位置将始终出现在“曼哈顿距离等于斐波那契数列数值”的房间节点上。
6. 总共十五轮,十五轮内成功抵达“真实之门”即为通关。
7. 若房间坍塌,内部人员将被“消散”。
每个字都像刻在耳膜上的铁锥,清晰而冰冷。
前面的墙壁浮动着一道灰色的圆形符文——那是应该就是代表“稳定值”的标志,外围有三圈未被擦除的残光,象征这间房间尚处于“稳定”状态。
林羽低头,金属刻印的编号赫然浮现:A3。
一串数字瞬间在他脑中成形。
五乘五的格局——标准 5x5 平面。
房间总数:25。
编号方式应为 A1–E5,由左至右,从上到下依序排列。
林羽眯起眼。
“……A3是边缘房。”
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信息上的伪装。
一,5x5格的标准坐标系中,若编号为A3,则表示第一行第三列。
他在第一行——上边缘。
但在游戏中,这种边缘位房间可能只设三道门。
也就是说,哪怕他可以每轮自由行动一格,理论上应有四个方向可选,但实际上——有一个方向根本没有房间。
诱导性非常强,如果选了不在编号内的门,大概率会死。这不是一个纯粹靠乱走就能走出去的“迷宫”。
规则听上去很简单,但隐藏着高门槛的筛选机制。
门槛一:你得知道“曼哈顿距离”是什么。
这是平面坐标中的一个数学概念。每格房间只能上下左右移动一格,每走一步+1,不允许斜向。
以C3为中心,距离为1的有四格(B3、C2、C4、D3),为2的有八格,为3的十二格……依此类推,圈层扩展,就像同心圆在棋盘上裂开。
门槛二:你得认识“斐波那契数列”。
这是数学中的一组序列,前两项为1和1,之后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和——1、1、2、3、5、8、13……是极少数人能够准确回忆的序列。它在这里,成了“真实之门”每次可能刷新的圈层编号。
换言之,能出现“门”的房间,并非固定坐标,而是“在曼哈顿距离为斐波那契数的所有格子中,随机刷新”。
这并不是一场靠眼力找出口的游戏,而是一场在数学意义上“剥离盲动者”的筛选试验。
林羽目光沉了几分。
第三个陷阱,是错觉。
门的位置刷新虽有规律,但仍带随机性。
哪怕你精准地知道门可能在哪几个格子中,只要猜错方向,或者因为其他人的盲动,路径上的房间没有稳定值,就可能因为房间坍塌而失去机会。
而且——
“……你得有足够的运气和起始位置。”
他环视房间,站位空旷,残痕流动。
如果有人随机在E5、A1那样远离中心的边角,想要赶到“斐波那契圈”的第一或第二圈,即使全程不误,也很可能需要四、五步。
一旦途中进入某间房间“稳定值为0”而没有及时退出,那就是坍塌死亡的陷阱。
第四个陷阱,是混乱本身。
没有实时反馈。团队成员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协作,而独自一人几乎不可能推算出最优路径。
“所以……”
林羽低语:“这不是博弈游戏,是协作、数学、判断力与位置运气的集合试验。”
“……声音。”林羽低声道。
他向四周喊了一句:“有人吗?”
回音短促,仿佛撞在不远处的墙面上,被扼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