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势开始缓缓升高。
周围的树木更加高大,树冠几乎完全遮蔽了天空,光线变得十分昏暗。
空气中那股甜腻的花香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潮湿的尘埃气息。
终于,在穿过一片密集的竹林后,她的眼前豁然开朗。
一片由某种光滑的银灰色材料构筑的弧形墙壁,突兀地耸立在丛林之中。
墙壁极高,向上延伸,没入浓密的树冠,看不到顶端。
墙面上爬满了深绿色的爬山虎类植物,但依然能看出其下金属的冷硬质感。
微光研究所。
上次来时,未曾发现他的踪迹。
这次,终于找到了它的边界。
弦歌的心脏怦怦直跳。她靠近墙壁,伸手触摸。
材质冰凉,非金非石,扫描仪显示其结构密度极高,能量读数几乎为零,像一块巨大而沉默的墓碑。
她沿着墙壁横向移动,寻找入口。
墙壁弧度平缓,仿佛是一个巨大球形结构的一部分。
走了近百米,她终于发现了一处不同。
墙壁在这里向内凹陷,形成一道约三米高、两米宽的闸门轮廓。
闸门紧闭,严丝合缝,表面没有任何可见的把手或锁孔,只有一些早已黯淡的细微纹路。
她尝试用力推了推,闸门纹丝不动。
用潜水刀撬动缝隙,刀刃划过,连一丝痕迹都没留下。
看来,从正门进入是不可能的了。
她退后几步,仔细观察闸门周围。
墙壁上的爬山虎在这里生长得格外茂密。
她注意到,在闸门右侧约一人高的位置,有几片爬山虎的叶子呈现出不自然的枯黄,藤蔓也有被拉扯过的痕迹。
她心中一动,用长矛小心翼翼地拨开那片枯黄的藤蔓。
一个直径约二十公分的圆形管道口露了出来。
管道内壁同样是银灰色材质,向内延伸,深不见底。
管壁上有明显的摩擦痕迹,很新。
这像是一个通风口,或者检修通道。
而且,最近有人使用过。
弦歌看着这个黑黢黢的洞口,仅容一人匍匐通过。
里面是什么?通往何处?那些访客是否还在里面?
未知和危险的气息从洞口扑面而来。
但她没有犹豫太久。
回头望了一眼来时的路,丛林依旧寂静,阳光被隔绝在外。
这里是她目前唯一的突破口。
她将长矛背在身后,调整了一下腰间的水袋和装备,深吸一口气,俯身,钻进了那个黑暗的管道。
管道内壁光滑冰冷,弥漫着那股陈旧的金属尘埃气味。
她只能依靠手脚并用,一点点向内挪动。
黑暗吞噬了她,只有身后洞口投来的一点微光,随着她的深入迅速变小。
……
奥义号上。
全息星图上,代表弦歌失踪区域的标记刺眼地闪烁着,周围环绕着无数条紊乱的概率线,它们彼此纠缠、发散,像一团理不清的乱麻。
凌疏影盯着星图,三天来几乎未合眼的眼底布满血丝,但眼神却利得吓人。
她面前的操控台上,摊开着厚厚一叠数据板和手写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能量频率、空间曲率假设和量子云重组模型。
“第十八次模拟失败。”
墨磐的声音干涩,她面前的终端屏幕上,刚刚运行完毕的复杂算法再次得出一组相互矛盾的坐标。
“干扰模式无法解析。现有的所有模型,在那种级别的空间褶皱面前都失效了。”
纳扬工程师重重地叹了口气,摘下眼镜揉着鼻梁。
“梵明本部的深空阵列传回了初步分析。”
“结论是,那片区域的时空结构本身可能就处于一种‘疏松’状态,渊涡不是撕裂了它,更像是激活了它固有的某种‘孔洞’。出口是完全随机的,甚至可能存在多个叠加态。”
“随机?叠加?”海鹞猛地从角落的椅子上弹起来,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变调,“那弦歌姐岂不是……”
她后面的话没说出来,但那种可能性让所有人不寒而栗。
被随机抛到未知海域已经极其危险,如果还存在多个“出口”叠加……
生存几率将无限渺茫。
院长官慧敏的走到主控台前,她的手指划过星图上那片混沌的区域:“既然无法预测,那就主动去触发。”
实验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她。
“官老师,您的意思是……”凌疏影瞳孔微缩。
“我们找不到锁眼,也造不出钥匙。”院长声音平静,“但我们可以试着……敲敲门,用足够大的‘动静’,去试探那片区域的空间‘边界’。”
岩叔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他正在磐石号上待命:“怎么敲?用炮轰吗?”
“不。”
凌疏影立刻领会了院长的意图,她眼中闪过一丝决绝,“用能量共振,潮汐之心网络,加上奥义号和梵明舰队的能源核心,在渊涡曾经出现的坐标点,制造一次可控高强度的能量爆发。”
“如果那里真的存在不稳定的‘孔洞’,强烈的能量扰动有可能暂时撑开一个通道。”
“太冒险了!”纳扬立刻反对,“能量失控怎么办?引发更大范围的空间崩塌怎么办?甚至可能把我们自己都卷进去!”
“所以我们不全部进去。”
凌疏影快速接话,思路清晰得可怕,“奥义号、磐石号,加上一艘机动性最强的梵明护卫舰,组成小型编队。”
“在能量爆发的同时,强行突入能量核心区。其余舰船在外围警戒,随时准备接应或…处理意外。”
她看向海鹞:“你不是想去找吗?这次,一起去。”
海鹞愣了一下,随即重重点头,脸上混杂着恐惧和兴奋。
阿比吉特沉稳的声音响起:“我同意这个方案。”
“‘利刃号’可以担任突击舰,但需要精确计算能量爆发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以及编队切入的时机和角度,误差必须控制在毫秒级。”
“计算交给我和墨磐。”
凌疏影看向墨磐,后者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开始调整模型参数。
院长补充道:“所有参与船只,必须加装临时改装的生物感应缓冲层,利用神经藻网络分散可能的空间撕扯力,人员也需要服用高剂量的D-BS7改良型,强化身体对极端环境的耐受性。”
喜欢海上无土种田?我点满藻科技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海上无土种田?我点满藻科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