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牛平日里嘴硬得很,可现实却给了他们狠狠一击,被揍得没了半分脾气。就说马来亚这一战,他们投入了十多万部队,还有皇家舰队,二百多架战斗机严阵以待。后来胖子又增派了四万多大军,一百多架战斗机,声势不可谓不浩大。
然而,与山下的三个师团交锋后,仅仅二十天,三个旅就被日军全歼,足足五万人乖乖投降。国内得知消息后,还想着振奋士气,结果又坚持了十多天,剩余部队便全部缴械投降。前前后后拢共十五六万人,投降的就多达十一万。
国民政府的军官们都惊掉了下巴,心里直犯嘀咕:照这情况来看,咱们打得似乎还不算太差?日军那作战方式,怎么能用自行车打出闪电战来的?可事实就摆在眼前,不光马来亚如此,其他地方盟军也是节节败退,日寇一路势如破竹,无人能挡。
这时候,约翰牛和灯塔国才开始真正重视起华夏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性。虽说灯塔国丢了大片属地,但军事实力尚存,还不至于太过狼狈,当时航运也还能保证有船只来回运输物资。
两国一合计,觉得林译提出的方案花钱不多,却极具吸引力。经过三天紧锣密鼓的协商,他们决定拿出一部分物资支援远征军,还邀请远征军前往缅甸驻防。
首批物资便是参照林译的方案筹备的。但当时约翰牛自身武器极度匮乏,再加上对东亚殖民地一贯不够上心,只拿出了一万枚米尔斯手榴弹、12门二磅炮,以及数千枚炮弹。
灯塔国则提供了一千支早期版本的汤姆逊冲锋枪,这种冲锋枪前部设有小握把,配备弹鼓而非弹夹,重量大、射速快,操作起来难度颇高。
不过,对于华夏军队而言,这已然是相当不错的武器了。此外,还运来了五百具M2型60毫米迫击炮,以及数万发炮弹,用以加强远征军的火力。虽说这笔投入还不到一千万美金,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远征军的战斗力。
这点物资分摊到十万远征军身上,实在是杯水车薪。但即便如此,远征军还是陆续踏上了征程。约翰牛这次还算配合,派出了军用卡车帮助国军运输。
林译心里多少有些欣慰,毕竟在他的记忆里,远征军当年几乎是在没有物资补给的情况下就仓促投入了战场。
就在林译稍感欣慰之时,虞家开始有了动作,虞啸卿正式出山,这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林译心中掀起惊涛骇浪。这是他心中一道始终难以愈合的伤疤,多年之后,当知晓全部真相的那一刻,他内心最后的防线也被彻底击溃。
那就是虞啸卿来到禅达,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瞬间点燃了那些溃兵心中本已几近熄灭的火苗。他的每一句话,都似带着强大的感染力,让林译听后也不禁心潮澎湃,心中满是热血与豪情。
随着舆论的大肆宣传,得知仁安羌大捷的消息后,林译内心的激情更是达到了顶点。他甚至顾不上许多,毅然决然地拿出父亲遗留下来的手表,那可是承载着无数回忆的珍贵之物,换来了一块三斤四两六钱的猪肉。他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让溃兵们逐渐团结在了一起,就连向来最不愿大伙去白白送死的迷龙,也被他成功说服。
然而,一切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事后,林译追悔莫及,满心都是自责与悔恨。他一直认为那是自己的错,所有人都被蒙在鼓里,被人当成了利用的工具,陷入了一场无法挣脱的圈套 ,一切就这么开始了,溃兵们一个个死去、负伤,只留下无尽的痛苦与懊恼在心中回荡。
没错,虞啸卿来了,可他此番前来,目的绝非表面这般简单。这位向来耿直、满腔热血的汉子,大步从父亲的宅子里走了出来。此刻,他的内心满是按捺不住的激动。就在刚才,父亲轻抿了一口茶,缓缓对他说道:“滇缅这一战,咱们是替约翰牛打仗,灯塔国出钱资助。武器装备方面自然不会差,这可是一场镀金之战,只要参与其中,日后必有好处。我已经给你准备好了部队,装备也领取了一部分,你赶紧去看看你的部队,抓紧时间展开训练吧。”
怀揣着满满的期待,虞啸卿来到了团驻扎地。然而,映入眼帘的却是垂头丧气的“四大护法”。他几步上前,猛地一甩马鞭,厉声喝道:“这是怎么了?都骨头软了不成?是不是一听说要打仗,就吓得怕死了!”
“团座,您还是自己去看看部队吧,唉,实在是一言难尽啊。”何书光挠了挠头,满脸无奈地说道。张立宪看着虞啸卿,默默摇了摇头,眼神下意识地看向操场的方向。
虞啸卿顺着张立宪的目光望去,随后大步走到操场查看部队情况。这一看,他的眉头瞬间紧紧拧成了一个“川”字。眼前哪里像是一支军队,分明就是一群流民。也不知兵站从哪儿抓来的这些壮丁,他们赤着上身,套着破旧不堪的军装,脚上还拴着连环脚镣。所有人都面黄肌瘦,眼神空洞无神,毫无生气。不用多想,这样的一群人根本上不了战场,甚至连当炮灰的资格都没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