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南瓜籽里的光阴与红绸结上的年轮
白露的晨雾还没散尽,羊角辫女孩——如今已是初中生的周穗,正踮着脚给老槐树下的“记忆接力棒·第六棒”石碑系红绸带。绸带是她用攒了半年的零花钱买的,正红色,在雾里像团跳动的火苗。石碑上的“2084”被露水打湿,字迹显得格外清晰,旁边孩子们按的手掌印像浸了水的红豆,饱满得能滴出时光的汁。
“周叶老师说,红绸带要系得松点,给风留点空隙。”周穗的手指在绸带上打了个“同心结”,结的边缘有点毛糙,却是她练了半个月的成果——这是周叶教她的,说这结得“看着散,摸着紧”,就像社区的日子,吵吵闹闹却拆不散。晨雾落在绸带上,凝成小小的水珠,顺着结的纹路往下滑,在碑基积成小小的水洼,倒映着老槐树的影子。
树旁的南瓜架换了新竹,是社区的老人们一起搭的。藤蔓是从“接力南瓜”的籽长出来的,顺着竹架爬得比往年都高,把第六棒的石碑裹了半圈,几片叶子搭在红绸带上,像在轻轻拽着它不让走。周穗给藤蔓理了理须,须尖的小钩子牢牢勾住绸带,“这藤记路呢,每年都往石碑上爬,像怕忘了老地方。”她笑着说,指尖碰了碰藤上的花苞,嫩黄的花瓣还没展开,却已经透着股要结果的劲。
社区博物馆的“时光长廊”里,新增了“物件说话”互动区。戴上全息眼镜,就能听见石蛋太爷爷的破竹篮“讲”故事:“2029年那天,石蛋抱着我摔进菜窖,我磕了个洞,他膝盖青了块,可我们都没哭,因为南瓜还在篮子里呢。”杨永革太爷爷的竹篾手环会“哼”当年的老调子,王大爷太爷爷的“笑脸谱”能“数”出每年的晴天,李淑琴太奶奶的竹篮会“唱”海棠花开的声音。
“这些不是老物件,是会喘气的日子。”讲解员是周穗的同桌,指着玻璃柜里的第一棒木盒说,“石太爷爷当年埋它的时候,肯定想不到七十年后,咱们能听见它说话。”全息投影突然切换画面:2034年的石蛋蹲在土里埋盒,2094年的周穗蹲在树下系绸带,两个身影在时光里重叠,连额头的汗珠都落得一样急。
周穗的书包里,总躺着个铁皮饼干盒,是周叶老师送的“接力信物”。盒子里装着第六册“接力棒日志”,第一页贴着她和小周太爷爷、周芽老师、周叶老师的合照:小周太爷爷的轮椅旁摆着王大爷太爷爷的“笑脸谱”,周芽老师手里拿着林小满太奶奶的红绸布,周叶老师捧着石蛋太爷爷的破竹篮,自己则举着颗刚摘的南瓜,笑得露出两颗新换的门牙。
“记忆工坊”的课表上,多了门“时光信使”课。孩子们学着给未来的人写信,信封要用老槐树的叶子做,邮票是自己磨的鹅卵石印。周穗给2094年的开挖人写:“今年的南瓜结了七个,最大的那颗在第六棒石碑上,你挖木盒时小心点,别碰掉它的花。”她还跟着周禾太爷爷的重孙学酿青梅酒,陶瓮上写着“第八十坛”,酿酒时要往坛里放片当年的南瓜叶,“太爷爷说,这样酒里就有阳光和泥土的味”。
离芒种还有大半年时,社区发起了“时光胶囊”活动。周穗带着孩子们在老槐树下挖了个浅坑,埋下些“当下的物件”:自己的乳牙、新磨的“2094”鹅卵石、今年的南瓜籽、第八十坛的酒滴。“这些是给明年开挖时的小礼物,”周穗往坑里撒了把老槐树的落叶,“让它们先在土里和木盒打个招呼。”
周芽老师的背有点驼了,却每天都要去老槐树下坐会儿。她给南瓜藤浇水时,会摸着石碑上的手掌印数:“这个是石蛋太爷爷的,这个是杨永革太爷爷的,这个是小周老师的……”数到周穗的手印时,她总会笑:“当时才这么点,现在都快到我肩膀了。”阳光穿过她的白发,在碑上投下淡淡的影子,像片会动的云。
周叶老师成了社区的“记忆馆长”,办公桌上摆着石蛋太爷爷的破竹篮和杨永革太爷爷的竹篾刀。他给孩子们讲“留余”的道理时,总会拿起那把刀:“你看这刀刃,磨得再快也得留个豁口,不然容易崩;日子过得再顺也得留个坎,不然记不住暖。”有次周穗编竹篮时把底编得太密,他没让重编,只在旁边补了个小洞:“你看,这样就透气了,就像你上次和同桌吵架,和好了才更亲。”
小周太爷爷去年冬天走了,临终前把王大爷太爷爷的“笑脸谱”交给周芽老师:“把它放进第六棒的木盒,告诉十年后的人,这些石头笑了一辈子,比任何金佛都灵。”谱子里最老的那块“2034”,背面刻着行小字,是石蛋太爷爷当年写的:“笑一笑,日子就不沉了。”
周禾太爷爷的“第八十坛”青梅酒开封那天,社区的人来了比往年都多。周穗给每个酒碗里都放了颗南瓜籽,“太爷爷说,酒里得有种子的味,才叫盼头。”“圆圆”的第八代重孙“团团”蹲在酒坛旁,脖子上的红绳系着个微型录音器,里面录着六代人的笑声:周砚田太爷爷的爽朗笑,周禾太爷爷的温和笑,小周老师的年轻笑,周芽老师的清脆笑,周叶老师的明亮笑,周穗的咯咯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