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南的决策化作了无声的行动。
在赵将“相机全取”的总体方略下,一场名为 “毛细血管” 的庞大渗透计划,如同地下涌动的暗流,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和精度,向着荆州北部蔓延开去。这并非刀剑的寒光,而是水脉与血脉的悄然交融。
首先涌动的是经济的脉搏。
由赤火后勤部精心策划、二虎旗下“四海商社”具体执行的商队,变得愈发活跃。
他们不再满足于边境的零星交易,而是沿着密布的水网与古道,将触角伸向了南郡、襄阳、江夏乃至南阳的腹地。
这些商队装载的,是北疆冶炼工坊出产的、质量远超官制的雪亮铁器,是来自沿海晒盐场、价格却远比官盐低廉的洁白精盐,还有荆南农具坊仿制并改良的曲辕犁和轻便锄。
这些硬通货,被巧妙地包装成各地杂货,由精于计算的队员们押送,通过几年间建立的隐秘渠道,流入一个个村镇集市。
交易的对象,不仅仅是底层农户,更有那些被世家大族排挤、俸禄微薄的地方小吏,甚至是一些不得志的底层军官。
赤火的商队队员都受过特殊训练,交易时“无意”间透露:“俺们东家在北边有关系,这盐铁啊,都是从‘那边’过来的,便宜,好用。”
一句含糊的“那边”,心照不宣。
一把锋利的镰刀,一斗雪白的盐,在生存压力面前,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更有力量。
许多村庄悄然发现,他们的生产工具在更新,生活成本在下降,而这一切,似乎都与那条看不见的“盐铁之河”有关。
与此同时,另一种“商品”也随着商队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行脚商人、说书艺人,在茶馆酒肆、田间地头流传开来。
那是些装帧粗糙的“故事书”和“农技手册”。
书里讲的是“桃花源”般的故事,那里没有苛捐杂税,农人自己分田地,选村长,官老爷和百姓一起下地干活;手册里则用浅显的图画和文字,介绍如何堆肥、如何选种、甚至是如何防治鸡瘟。
在这些内容的边角处,总会不经意地出现“赤火公社好,均平少不了”、“社员一家亲,合力土变金”之类的顺口溜。
它们不直接宣传造反,只描绘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图景,传播实用的知识。
一个在襄阳城外茶馆歇脚的老农,听着说书人讲“桃花源记新编”,听到那里面描述“官民同耕,租税皆无”时,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他咂咂嘴,对同伴低语:“要是真有这地方,拼了老命也得去啊……”
理念的种子,就这样裹着故事与知识的外衣,悄无声息地落入荆北的心田,在无数个类似的角落里,静待萌芽。
在这经济与理念的暖流之下,最隐秘也最核心的,是“经纬”领导下的情报与组织网络在急速扩张。
化装成行商、郎中、游学士子甚至逃荒流民的密探们,凭借着前期情报和“故事书”引发的共鸣,开始有目的地接触那些在地方上郁郁不得志的寒门子弟、饱受欺压的自耕农、以及拥有手艺却收入微薄的小手工业者。
联络是谨慎而漫长的。
可能始于一次“偶然”的路见不平,一次“凑巧”的技术交流,或是一次对时局的“酒后真言”。
经过反复观察、试探和筛选,那些流露出对现状不满、对“桃花源”心生向往,且具备一定行动能力或影响力的人,被逐步纳入视野。
在江陵城外的一个破败土地庙里,一名“行商”对着几名眼神热切的年轻人低声道:“……光羡慕没用,得知道路怎么走。荆南的赵将军,就是给咱们这种人指路的。”
在南阳郡的一个铁匠铺,炉火映照着“流民”和铁匠凝重的脸庞:“……你这手艺,在赤火那边,能当师傅,受人敬重,绝不用看豪强眼色。”
这张无形的组织之网,正以荆南为心脏,将一根根纤细却坚韧的“毛细血管”,延伸向荆北的肌体深处,连接起那些渴望改变的“血脉”。
水脉滋养,种籽萌芽,血脉连通。
荆襄大地的地壳之下,一股名为“赤火”的熔岩,正在平静的表象下加速奔流。
只待一个合适的契机,便将破土而出,焚尽旧世界的藩篱。
喜欢赤火汉末魂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赤火汉末魂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