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星海彼岸的纽带
丧尸爆发第十年,春。地球轨道之外,深空。
这里没有四季更迭,没有草木萌发,只有永恒的、吞噬一切的漆黑幕布,以及点缀其上、冰冷遥远的星辰。在这片连声音都无法传播的绝对寂静中,一支庞大得超乎想象的舰队群,正遵循着设定好的轨迹,沉默地滑行。这里是人类的“火种”——由全球幸存国家在末日降临前最后的疯狂中,倾尽所有打造出的方舟舰队。
两千余艘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舰船,共同构成了这座漂浮在宇宙尘埃中的微型文明孤岛。它们并非科幻电影中流线型的华丽星舰,更像是将人类末世前最顶尖的航天技术、最庞大的工业资源粗暴焊接在一起的钢铁巨兽。巨大的圆柱形殖民舰、臃肿的生态循环船、棱角分明的工业舰、装备着狰狞炮塔的护卫舰、如同太空堡垒般的指挥旗舰……每一艘都伤痕累累,船体上布满了陨石撞击的凹痕、修补的焊接疤痕和早已褪色的不同国家、组织的标志残留。数不清的电磁感应阵列、激光通讯节点、太阳能帆板以及巨大的引擎喷口,构成了舰队外围一片闪烁不定、如同萤火虫群般的微光带。
这便是“火种计划”的遗存。2025年,当丧尸病毒以摧枯拉朽之势撕裂全球秩序时,被绝望和恐慌驱使的各国残余政府,在疯狂的三个月内,不计后果地集中了地球上留存的所有航天发射能力、战略储备物资和技术精英,执行了这人类史上最宏大也最仓促的逃亡。八十亿生灵涂炭,最终仅有不到两千两百万“火种”被筛选出来,塞进了这些拥挤不堪的钢铁罐头里,射向了未知的深空。筛选的标准冷酷而高效:顶尖科学家、工程师、特定领域的专家、青壮年劳力(用于维持舰队运行和未来殖民所需的体力工作)、一定比例的婴幼儿(作为未来希望),以及……不可或缺的军队和维持秩序的官僚体系。
舰队核心,旗舰——“昆仑号”。
这艘长度超过三公里的超级巨舰,如同沉睡的钢铁山脉,悬浮在舰队中央。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飞船,更像是一座功能齐全的、可以自持数百年的移动城市。巨大的船体由多层结构组成:最外层是厚达数米的复合装甲和主动防御系统;向内是动力舱段、武器平台、机库和庞大的物质储备仓;核心区域则是相对“宜居”的生活区、生态农场、科研中心和指挥中枢。无数通道如同血管般在舰体内纵横交错,小型运输艇如同红细胞般在其中穿梭不息。
昆仑号上层,舰桥指挥区。
这里的景象与地球上的末日废土截然不同,充斥着一种高度秩序化、技术化,却也带着金属冰冷的疏离感。柔和而恒定的人造光源照亮了巨大的空间,空气中漂浮着经过多重过滤和循环的、带着淡淡臭氧味道的清新空气。巨大的环形主屏幕铺满了整个视野正前方,上面分割显示着舰队各舰状态、深空探测数据、星系导航图、内部生态循环参数以及无数滚动刷新的信息流。屏幕前,数十名身着深灰色统一制服的舰员坐在各自的工作台前,手指在散发着幽蓝光芒的全息触控面板上快速操作,低声报告着各项参数。一切都井然有序,高效运转。
然而,在这片高度理性化的空间中央,总指挥席上,一个身形高大、穿着笔挺深蓝色舰队常服、肩章上缀着三颗将星的男人,眉宇间却凝聚着化不开的沉重。
顾怀瑾。
这位联合舰队副总司令(名义上的总司令是象征性的多国轮值主席,实际军权和核心决策权掌握在顾怀瑾手中),同时兼任舰队最高军事指挥官,掌握着舰队内一百二十万精锐的武装力量——星舰陆战队和内部安全部队。他面容刚毅,线条如同刀削斧凿,鬓角已染风霜,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隼,仿佛能穿透厚重的装甲直视深空的黑暗。此刻,他正凝视着主屏幕上几幅被放大显示的星球扫描图——那是舰队在过去十年中,耗费巨大资源探测到的、理论上具备基础生存条件的候选行星。
图像一旁标注着冰冷的数据:
? K-178b(天狼星系外围): 重力0.92G,大气层主要成分为氮气(72%)、甲烷(15%)、二氧化碳(12%),含氧量低于0.5%。表面温度:两极-120°C至赤道+45°C(剧烈波动)。致命缺陷:无臭氧层,地表遭受高强度宇宙射线和恒星紫外辐射,生命禁区。
? Gliese 667Cc(格利泽星系): 重力1.25G,大气层浓厚(主要为二氧化碳、氮气),含氧量极低(<0.1%)。表面温度:平均-40°C(温室效应导致局部可能存在液态水)。致命缺陷:无臭氧层,母星为多恒星系统,辐射环境极端复杂且不稳定。
? TRAPPIST-1e(特拉比斯特星系): 重力0.92G,可能存在稀薄大气(成分不明),温度范围-70°C至+20°C(潮汐锁定,永昼永夜面温差巨大)。致命缺陷:无臭氧层,母星为极度活跃的耀斑红矮星,高能粒子爆发足以瞬间杀死地表任何复杂生命体,磁场微弱不足以偏转辐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