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还在颤,陈浩盯着山林边缘,手里的藤条没扔。
娜娜的光学镜扫过那片区域,数据流在她视野里滚动。“震动频率每分钟三次,幅度低于警戒阈值。”
“不是野兽?”
“暂时无法确认。”
“总不能是地震吧。”他把藤条甩进回收筐,“咱这破地方连蚂蚁都震得跑路,还震三下。”
娜娜没接话,转身走向围栏西侧。金属网底部有几道新刮痕,边缘微微卷起。她蹲下来检查接口处的树脂封层,指尖轻触电路连接点。
“湿度上升百分之二十三,信号延迟零点七秒。”
“也就是说,昨晚那家伙一撞,咱们的感应线就开始罢工了?”
“准确说,是反应变慢了。”
陈浩挠了挠手臂,昨天留下的灼痒还没消。他走到东南角,发现补种的荆棘倒了一片,根部泥土松动,露出底下半埋的铝合金支架。
“风刮的?”
“可能性百分之八十二。”
“那还有百分之十八呢?”
“不排除动物夜间试探行为。”
“行吧,反正现在也没法睡。”他弯腰捡起一根断藤,顺手用树脂绳绑在支架上,又踩实周围泥土,“昨晚上拼死拼活建的防线,总不能今天早上就自己散架。”
娜娜拆开控制箱,取出机械臂里的工具模块,开始清理潮湿的线路接口。她用干燥棉布擦净金属触点,再涂上一层密封树脂,动作稳定得像台校准过的机器。
“电压测试?”她问。
“你说了算。”陈浩蹲在旁边,看着她重新接线,“只要别再让羊群炸圈就行。”
“本次设定为低频脉冲模式,不会影响家畜听觉系统。”
“那就好。”
几分钟后,指示灯由红转绿。
“系统恢复,感应灵敏度达标。”
“总算有个好消息。”
他们沿着整道防线走了一遍。东侧藤蔓生长状况良好,声波器运行正常;北侧坡地无异常痕迹;只有西南角一段新栽的刺藤被压弯,根部土壤干裂。
“补土。”娜娜说。
陈浩拎来一桶混合泥料,填进坑里压实。他刚直起腰,左手手套突然被什么东西勾住。低头一看,新生的荆棘尖刺穿了掌心部位,正卡在金属支架缝隙中。
他用力一扯,刺滑出来,同时在前臂划开一道口子。血立刻渗出来,边缘发红。
“我靠。”
娜娜立刻伸手按住他手腕内侧。“别乱动。”
“没事,小口子。”
“伤口深度约一点五厘米,存在细菌感染风险。”她拉着人往工具棚走,“坐下。”
“不至于——”
“坐下。”
陈浩咧了下嘴,还是坐下了。娜娜从维修包里取出消毒模块,打开盖子,蓝光亮起。她先用清水冲洗伤口,再启动紫外线照射。
“疼。”
“持续三十秒。”
“我知道,就是喊一声图个心理安慰。”
处理完表面,娜娜合上消毒仪,转身翻背包。她拿出一个玻璃瓶,里面是淡黄色液体。
“这是……羊奶?”
“浓缩提取物。”她说,“含有天然抗菌成分。”
“你还研究这个?”
“数据库显示,哺乳期羊奶富含溶菌酶与免疫球蛋白,可抑制常见革兰氏阳性菌。”
“听着挺专业。”
她没理他,把液体倒进小碗,加入一点蜂蜜和草药粉,搅拌成糊状。然后用干净刷子蘸取,涂在伤口上。
“凉。”
“会形成保护膜,防止二次污染。”
最后她用一块透明树脂薄膜盖住创面,边缘贴紧皮肤。
“四小时后更换。”
“记住了。”
“期间避免接触水源或高摩擦物体。”
“比如荆棘?”
“尤其是荆棘。”
陈浩活动了下手腕。“感觉还能抡铁锹。”
“不建议。”
“你不信我?”
“我信物理规律。”
外面太阳升到头顶,气温略有回升。他们回到围栏边,准备测试整个系统的联动反应。
娜娜站在主控台前,调出操作界面。“即将启动复合防御协议,第一阶段:模拟小型生物攀爬。”
“我来当小白鼠。”陈浩脱掉受伤的手套,只用右手扶着藤蔓往上蹭,“看看电击有多狠。”
“警告:非标准测试流程。”
“你管那么多。”
他刚爬到一半,脚下一滑,整个人撞向金属网。瞬间,脚下感应线触发,声波器发出短促高频音,同时电子围栏释放低电压脉冲。
“啊!”
他跳下来,甩着手。“真来电了?”
“电流强度为安全阈值上限,足以造成不适但无实质伤害。”
“够劲。”
“结论:对小型生物有效。”
“那大型的呢?”
“需真实目标验证。”
“那就等它再来。”
下午三点,系统进入全功率运行状态。娜娜开启自动监控模式,所有传感器同步激活。
刚过两分钟,警报响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