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认真你就输了!” 你肯定听过这种说法,它像一句廉价的精神麻药,在失意者的圈子里流传甚广。
地铁里,总有人举着手机刷短视频,一边看一边念叨 “成功全靠运气好”“明星都是资本捧出来的”;茶水间,同事端着咖啡杯,对着刚入职的年轻人嘀咕 “学历再高不也得 996”“这社会早就没什么机会了”;朋友圈里,总有人转发 “寒门再难出贵子”“读书无用论” 的爆款文章,配文还不忘加上一句 “扎心了”。
这些话像啤酒沫一样在夜色里翻腾,带着点愤世嫉俗的狂欢,可第二天太阳升起时,说这些话的人该挤地铁还挤地铁,该骂老板还骂老板,继续刷着短视频等天上掉馅饼。
去年参加高中同学聚会,我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年全班最爱抱怨 “社会不公”“怀才不遇” 的那位同学,现在还在小区门口的快递站理货,席间三句话不离 “老板太黑”“运气太差”;而总被我们嘲笑 “书呆子” 的学霸,如今已是某互联网大厂的高级工程师,聊起行业趋势时眼里有光,说自己正在学 AI 编程,怕被时代淘汰。
这让我想起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里的一句话:“卓越不是环境的产物,而是选择的结果。” 年纪越大,对这句话的理解就越深刻:你选择相信什么,就会活成什么样子。你相信爱,就会在关系里付出真心,最终收获温暖;你相信提升认知能改变境遇,就会主动学习、持续迭代,结果往往真的能突破阶层。
认知段位决定人生高度,这绝不是鸡汤。心理学上的 “达克效应” 早就揭示了这个规律:越无知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觉得 “什么都不过如此”;而认知越丰富的人,反而越懂得谦逊,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东西不懂。
真相是什么?我见过开社区超市的老板,靠着研究周边居民的消费习惯,每天多赚两三千;也见过 985 毕业生眼高手低,换了十几份工作还在抱怨 “遇不到伯乐”。世界从来不是草台班子,是你把自己活成了临时演员 —— 既不想背台词,又懒得练演技,却怪舞台不够大。
我曾看过 36 氪的一篇报道,说李佳琦在走红前,曾在南昌天虹商场的美妆专柜卖货。但今天不聊李佳琦,想说说天虹商场在 2020 年的逆袭故事。
那年 2 月到 4 月,线下客流断崖式下滑,百货商场门可罗雀。就在很多同行等着政府补贴、抱怨 “生意没法做” 时,天虹的上千名导购和业务负责人组成了 “直播大军”,把专柜搬到了线上。三八节期间,他们连续做了数百场直播,其中兰蔻专柜的一场直播,2 小时就卖了 200 多万。
更妙的是,天虹没想着只培养一两个 “明星主播”,而是要打造组织化的 MCN 机构,让每个导购都能成为 “小李佳琦”。他们给员工做直播培训,优化线上选品,甚至把商场的库存系统和直播间打通,实现 “边播边发”。现在,直播已经成了天虹的常规业务,去年线上营收占比比 2019 年翻了三倍。
你看,同样是疫情冲击,有人怨天尤人,有人主动破局。就像你所在城市的一楼百货,总有人说 “实体不行了”,但天虹用行动证明:不是没机会,是你没找到打开机会的钥匙。
商业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拼多多起来之前,所有人都觉得电商市场已经被阿里和京东 “垄断”,没什么缝隙可钻。但黄峥不这么想,他研究下沉市场的消费需求,发现三四线城市的用户更在意 “性价比”,于是靠着 “社交裂变 + 源头直供” 的模式,硬是撕开了一个缺口,现在成了和阿里、京东并肩的电商巨头。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刚创业时,其他互联网公司都在砸钱搞营销大战,他却带着团队闷头研究算法推荐。当时很多人笑他 “不懂市场”,说 “内容平台不打广告怎么火”。可正是这套被嘲笑的算法,让今日头条精准抓住了用户的阅读偏好,后来又孵化出抖音,成为现象级产品。现在,连百度、腾讯都在学他搞 “算法革命”。
提升认知段位,要突破三个结界
第一层结界:信息茧房
你看到的世界,只是你想看到的世界。很多人每天刷着和自己观点一致的短视频,关注着和自己想法相同的博主,慢慢就以为 “世界就是这样”。就像我那个做自媒体的朋友,早期和其他博主一样,天天刷同行的内容找灵感,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粉丝涨得很慢。
后来她逼着自己跳出舒适区:读名人传记,从马斯克的创业经历里找商业逻辑;看军事纪录片,从战役指挥里悟团队管理;甚至研究经济学报告,用数据支撑观点。现在她的账号有几十万粉丝,文章总能从独特的角度切入,读者说 “看她的文字像打开了新世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