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诗学的本体论追问》
——树科《谂到我哋》的存在主义解读
文/元诗
在当代方言诗歌的谱系中,树科的粤语诗作《谂到我哋》以极简的文字织体,构筑了一个关于存在本质的环形迷宫。这首仅十二行的短诗,通过"谂"(想)与"我哋"(我们)的七次往复变奏,完成了对主体性问题的方言哲学叩击。其语言形式让人联想到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之家"的论断,而粤语特有的音韵节奏,则为这种哲学沉思赋予了独特的肌理。
一、方言的形而上学维度
诗歌开篇即以粤语特有的否定副词"唔"与"噈"构成辩证张力。"谂唔谂"(想不想)与"谂噈谂"(若想)的语音对位,暗合《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的言说困境。诗人通过方言的粘着特性,将"我哋"这个集体主语置于思维的显微镜下:在未思状态中"嘟喺"(都在)的确定性,遭遇思维介入后"仲喺"(还是)的疑问,这种存在与认知的裂隙,恰似柏拉图洞穴寓言中火光与阴影的辩证关系。
二、主体性的四重变奏
诗歌中段呈现的精妙结构,堪称当代粤语诗歌的"存在四重奏"。四个"我哋"主语的排比句,构成存在认知的完整闭环:
本真状态(我哋喺我哋)对应海德格尔"此在"(Dasein)的原初性
认知异化(谂唔喺我哋)暗合拉康镜像阶段的主体分裂
时间困境(谂唔返我哋)呼应柏格森"绵延"理论中的记忆悖论
反思回归(谂番我哋)体现黑格尔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
这种结构安排令人想起《周易》"反复其道"的爻变哲学,而粤语完成体标记"咗"与方向补语"嚟/去"的运用,更赋予时间维度以空间化的方言表达。
三、音韵的哲学编码
诗中"谂"字六次重复形成的齿音韵律,构成德里达所谓的"语音中心主义"的方言实践。粤语独有的入声韵尾(如"噈"dzoek、"咗"zo)与鼻音韵尾("谂"nam)交替,形成类似二进制代码的音响效果。这种音韵安排暗藏玄机:当朗读时,舌尖在齿龈与硬腭间的往复运动,恰似思维在存在与虚无间的摆动轨迹。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论及的"声文形文之情文",在此得到方言诗学的当代诠释。
四、集体记忆的语码转换
作为群体指称的"我哋",在粤语文化语境中具有特殊重量。它既不同于普通话"我们"的中性表述,也区别于"俺们"的乡土气息,而是带着港粤文化圈特有的共同体意识。诗中"谂返我哋"的"返"字,暗含黄节《粤东诗话》所谓"方言者,古语之遗响"的历史维度。这种集体记忆的召唤,使诗歌超越个体存在之思,进入文化本体论的探讨层面。
结语:
树科此诗以方言为手术刀,剖开了存在主义的核心命题。在"谂嚟谂去"的思维运动中,粤语成为承载哲学思考的精密器皿。该作既延续了岭南"木鱼书"的口传智慧,又接续了从屈大均到黄遵宪的粤语书写传统,更与策兰(Paul Celan)的母语哲学诗形成跨时空对话。在普通话写作占据主流的当代诗坛,这种方言诗学的本体论探索,或许正预示着汉语诗歌新的可能性。
喜欢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