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的清晨,老城区的巷口还没散尽晨雾,“苏记针灸馆”的门就被推开了。张阿姨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布袋,踩着露水快步走进来,布袋里装着她连夜赶制的小布偶——每个布偶的手掌位置都用红笔标着“板门穴”,是特意给今天来学小儿推拿的老人准备的教具。
“苏医生,我来啦!”张阿姨把布偶放在诊桌上,笑着擦了擦额头的薄汗,“昨天跟老姐妹们一说公益课加场教小儿推拿,大家都高兴坏了,好些人说要带孙子来,我连夜做了这些布偶,省得大家记不住穴位。”
苏砚刚把新打印的“小儿积食推拿图解”贴在墙上,闻言转过身,看着桌上憨态可掬的布偶,眼眶微微发热:“张阿姨,您太费心了,这些布偶比我画的图还清楚。” 她拿起一个布偶,指尖抚过红笔标注的板门穴——位于手掌大鱼际处,是小儿推拿里调理积食的常用穴位,母亲以前教她时,也总用这种“实物标注”的方法,说“看得见的才好记”。
正说着,巷口传来一阵喧闹声,李大爷牵着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走在前面,身后跟着七八个老人,有的怀里抱着熟睡的婴儿,有的手里牵着蹦蹦跳跳的孩子,像是一支“祖孙小分队”。
“苏医生,我们来啦!”李大爷把男孩往前推了推,“这是我孙子小远,总不爱吃饭,昨天听你说今天教小儿推拿,我一早就把他拉来了,你可得好好教教我,让他多吃点饭,长高点!”
小远躲在李大爷身后,探出个脑袋,好奇地打量着中医馆里的穴位图和布偶,小声问:“爷爷,这里是看医生的地方吗?会打针吗?”
苏砚蹲下身,笑着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熊形状的穴位模型,递给小远:“我们今天不打针,就教爷爷怎么给你揉手手,揉完手手,你就能多吃饭,长高高,好不好?”
小远接过模型,眼睛一亮,立刻不害怕了,乖乖地坐在小板凳上,等着“上课”。老人们也纷纷找位置坐下,有的拿出笔记本,有的打开手机录音,连怀里抱着婴儿的奶奶都特意找了个靠前的位置,生怕漏听了重点。
上午九点,公益课准时开始。苏砚站在诊桌前,手里拿着小熊模型,先给老人们讲解:“今天我们学的是‘揉板门穴’,调理小儿积食、不爱吃饭特别管用。板门穴就在手掌的大鱼际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手心肉最多的地方’,大家可以先摸摸自己的手掌,找到这个位置。”
老人们立刻互相摸着对方的手掌,有的还拉起身边孩子的手,仔细辨认:“是这里吗?肉鼓鼓的这块?”“我家孙子的手心肉多,肯定好找!”
苏砚笑着点头,拿起小远的手,示范给大家看:“大家看,揉的时候要用拇指指腹,顺时针轻轻按揉,力度要像摸棉花一样,不能太用力,不然孩子会疼。每次揉5分钟,每天揉2次,坚持几天,孩子的食欲就会好很多。” 她一边说,一边轻轻揉着小远的板门穴,小远舒服地眯起眼睛,还忍不住哼起了儿歌。
【剧情诊疗提示】:本书中小儿积食推拿、揉板门穴为剧情设定,现实中儿童体质差异大,推拿手法需根据年龄、症状调整,力度控制不当可能损伤儿童娇嫩皮肤或关节,建议在持执业医师证的专业儿童推拿师指导下操作,切勿自行模仿,儿童出现持续积食、食欲不振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苏医生,我家孙女才一岁,手太小了,怎么揉啊?”一位抱着婴儿的奶奶举手提问,语气里满是担忧,“我怕我力气没轻没重,伤到她。”
苏砚走到奶奶身边,接过婴儿的小手,用自己的拇指指腹轻轻覆盖在婴儿的板门穴上,动作轻柔得像一片羽毛:“小宝宝的皮肤和骨骼都没长好,揉的时候可以用拇指指腹的一半,力度再轻一点,每次揉2分钟就够了,主要是通过轻柔的刺激,促进肠胃蠕动,不是要‘用力按’。” 她一边示范,一边让奶奶跟着学,“您试试,就像摸宝宝的脸蛋一样,轻轻的,宝宝不哭闹就是合适的力度。”
奶奶小心翼翼地跟着揉了几下,婴儿不仅没哭闹,反而咯咯地笑了起来。奶奶松了口气,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原来这么简单,我以前总怕揉坏了,现在知道了,谢谢苏医生。”
旁边的一位姥姥也举手提问:“苏医生,我家孙子不仅不爱吃饭,还总爱拉肚子,揉板门穴管用吗?要不要再学别的穴位?”
苏砚拿出一张小儿推拿穴位图,指着“足三里穴”的位置:“拉肚子的话,可以配合揉足三里穴,在膝盖下面三指宽的地方,也是顺时针揉,每次3分钟。不过要注意,如果孩子拉肚子超过3天,或者有发烧、呕吐的情况,一定要先去医院,不能只靠推拿,推拿只是辅助调理,不能替代治疗。”
老人们认真地记着笔记,有的还互相提醒:“记住了,拉肚子超过3天要去医院!”“力度要轻,像摸棉花!” 中医馆里的气氛既热闹又认真,孩子们的笑声和老人们的讨论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温暖的小曲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