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三年五月初五,汴京。晚春的暖风带着花香,却吹不散城南苏宅上空那层沉沉的阴霾。院中几株老槐树郁郁葱葱,鸟叫聒噪,更衬出宅邸内的寂静与压抑。空气中弥漫着浓重苦涩的药味,混杂着陈年书卷的墨香,透着一股文人暮年的萧索与无奈。
一辆青幔素车悄然停在苏宅略显陈旧的门前。车帘掀开,一身玄色常服的太子赵顼(此时已册立太子)缓步下车。他未带过多仪仗,只随行两名内侍与一位须发皆白、手提药箱的御医。门房老仆见来人虽衣着简素,但气度不凡,身后内侍更是气宇轩昂,不敢怠慢,慌忙入内通禀。
片刻,急促的脚步声自内院响起。两名青年男子疾步而出,当先一人,身材颀长,面容俊朗,眉宇间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色与疲惫,正是苏轼(字子瞻)。他身后紧随一人,身形略矮,面容清秀,眼神沉稳,眉宇间与苏轼有几分相似,却更显内敛持重,正是其弟苏辙(字子由)。二人行至门前,抬眼看清来人面容,俱是一惊!苏轼眼中闪过一丝错愕,随即化为复杂难明的情绪;苏辙则瞳孔微缩,立刻垂下眼睑,躬身行礼。
“草民苏轼(苏辙),叩见太子殿下!”
苏辙声音沉稳恭敬,动作一丝不苟。苏轼慢了半拍,也连忙躬身,声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僵硬:
“草民苏轼……叩见殿下。”
赵顼目光平静地扫过二人。苏轼的率直不羁,苏辙的沉稳内敛,在这初见一礼中已显露无遗。
他微微抬手:
“二位先生不必多礼。孤闻老泉先生(苏洵号)沉疴,特携宫中御医前来探视。不知先生病情如何?”
苏辙连忙侧身让路,声音带着感激与沉重:
“家父病势沉重,缠绵病榻已久。殿下亲临探视,恩同再造!草民兄弟感激涕零!”
他言辞恳切,礼数周全。苏轼却直起身,目光灼灼地看向赵顼,那眼神中带着审视,更有一丝文人特有的孤傲与不驯,他声音清朗,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锋芒:
“殿下此来,是为探病?还是……”
他微微一顿,唇角勾起一丝略带讥诮的弧度,
“欲观我父子三人,是否真如市井流言所传——‘恃才傲物,目无尊卑,专以诗文谤议朝政’?”
此言一出,空气瞬间凝固!苏辙脸色骤变,急拉苏轼衣袖:
“兄长!慎言!”
赵顼身后的内侍也面露愠色,正要呵斥,却被赵顼抬手制止。赵顼脸上并无半分愠怒,反而露出一丝极淡的、带着玩味的笑意。他目光坦然地迎上苏轼那锐利如剑的眼神,声音平静无波:
“孤此来,只为探病。市井流言,何足挂齿?老泉先生文章名动天下,孤心慕已久。至于谤议朝政……”
他微微一顿,目光深邃,
“若所言为实,为苍生计,纵有谤名,亦是诤臣风骨;若所言为虚,清者自清,又何惧流言?”
这番回答,不卑不亢,既表明来意纯粹,又暗含对苏家文名的尊重与对“谤议”的豁达理解,更隐隐点出“诤言”的价值。其气度之从容,心胸之开阔,令苏辙眼中闪过一丝由衷的敬佩,连苏轼也微微一怔,眼中那丝锋芒略略收敛。
“殿下……请。”
苏辙连忙躬身引路。一行人穿过简朴的庭院,步入内室。药味愈发浓重。室内陈设清雅,唯书卷盈架。靠窗的卧榻上,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形容枯槁,面色蜡黄,气息微弱,正昏昏沉睡。一位老仆在旁侍奉。
赵顼示意御医上前诊视。老御医屏息凝神,仔细切脉,又翻开苏洵眼睑查看,眉头紧锁。良久,他才起身,对赵顼低声道:
“殿下,老泉先生此乃沉疴痼疾,气血两亏,脏腑衰微……恐……恐非药石可速效。老朽当尽力施针,或可稍缓其苦,提振元气。”
“有劳先生。”
赵顼颔首。御医取出金针,手法沉稳,在苏洵头面、手足几处要穴缓缓捻入。片刻,昏睡中的苏洵眉头微蹙,发出一声低微的呻吟,气息似乎略略平稳了些。苏轼、苏辙兄弟紧张地注视着,见父亲气息稍缓,紧绷的神情才略略放松。苏轼看向赵顼的目光中,那丝戒备与锋芒,也悄然化去几分,多了些真切的感激。御医施针完毕,又开了方子,叮嘱了煎药、调养事宜,便由苏辙恭敬地引去外间歇息、奉茶。室内只剩下赵顼、苏轼,以及榻上昏睡的苏洵。
烛光摇曳,映着三人沉默的身影。苏轼站在榻边,看着父亲憔悴的睡颜,又看了看静立一旁、气度沉静的太子,心中百感交集。他生性豪放不羁,心直口快,胸中块垒不吐不快。此刻,感激之余,那股对时政的忧愤,又忍不住涌上喉头。他忽然转过身,目光如电,直视赵顼,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文人特有的锐利与激愤:
“殿下!”
赵顼抬眸,平静地看着他。苏轼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决心,语速加快,字字如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