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董事拿起文件翻了两页,眉头还是没舒展:“汪董事长,那新入职的人怎么办?总不能等他们入职了再查吧?万一这期间出问题怎么办?”
“入职前的审查只会更严。” 我指着文件里的 “入职审查流程” 部分,“所有外籍候选人,在发 offer 前都会经过三轮审查:第一轮是学历、工作经历核验,由人力资源部联合 GBG 完成;第二轮是国际信用调查,查他们的银行流水、信用记录;第三轮是针对岗位的专项调查,技术岗要做技术能力测评,市场岗要查过往项目业绩,还要让他们提供两位非亲属的国际推荐人。就像这次新入职的十一位外籍员工,我们已经提前排查了一个月,光背景调查报告就堆了半米高。”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我的特助小陈递进来一份红色封面的加密文件 —— 封面上印着 “风控部紧急报告” 的字样。我快速浏览后,抬头看向三位董事,语气沉稳:“刚收到风控部的最新报告,新入职的十一位外籍员工里,有两位的背景存在疑点。一位自称在某跨国车企工作过五年,但 GBG 去核实,那家车企根本没有这个人的任职记录,连员工编号都是编的;另一位提交的麻省理工学历证书,经国外高校核实是伪造的,真正的证书编号对应的是另一个人,现在还在华尔街工作。”
我合上文件,继续说道:“我已经让风控部把这两位暂时调离接触核心信息的岗位,安排在后勤辅助岗,同时冻结了他们的企业邮箱和系统权限。法务部正在联合警方进一步调查他们的真实身份和目的,要是真涉及商业间谍,咱们会直接走法律程序,绝不让汪氏的利益受一点损失。”
三位董事顿时愣住,李董事放下手里的文件,脸上满是惊讶:“汪董事长,没想到您早就安排好了,还查得这么细!我之前还担心您只想着推进全球战略,没考虑到这些风险。”
张董事也松了口气,靠在椅背上:“这么看来,分层审查比单纯限制人数靠谱多了。那以后招聘外籍员工,是不是都按这个流程来?要是遇到特别重要的人才,审查标准会不会放宽?”
“流程不会变,但会根据岗位灵活调整。” 我指着文件里的 “特殊人才通道” 部分,“要是遇到汉斯这样的核心人才,审查周期可以缩短,但审查项目只会增加 —— 比如会多查一轮他过往的技术专利归属,还要跟他之前任职的公司签订保密协议,确保他带来的技术没有侵权风险。”
我合上文件,目光落在会议桌中央的汪氏集团 logo 上,语气坚定:“各位,咱们做企业,既要敢引进国际人才,打开全球视野,也要守住安全底线,不能因噎废食。限制人数只是表面功夫,建立‘能引进、能管好、能防风险’的体系,才是汪氏长远发展的关键。接下来,我会让风控部把审查标准再细化 —— 比如针对不同国家的候选人,增加当地法律合规性调查,像 M 国要查是否有军方背景,R 国要查是否有国企任职经历;同时让人力资源部跟外籍员工多沟通,每月开一次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工作需求和生活困难,帮他们解决签证、住房这些实际问题,让他们有归属感。”
王董事笑着点了点头,伸手端起桌上的茶杯,指尖轻轻碰了碰杯沿:“汪董事长,您这么一说,我心里就踏实多了。之前是我太着急,满脑子都是‘防风险’,只想着用限制人数这种简单的办法,压根没考虑到人才对全球战略的重要性,更没料到您早就把审查体系想得这么周全。有您这样的战略眼光,汪氏肯定能在新能源领域站稳脚跟,说不定再过几年,咱们的‘星核’电池还能卖到欧美市场去!”
张董事也跟着笑了,之前紧锁的眉头彻底舒展开,他指着文件里 “分层审查” 的条款,语气里满是赞同:“可不是嘛!之前我总担心汉斯这样的技术人才会带来风险,现在看,您连他在奔驰的保密记录都查得清清楚楚,还有十倍年薪的违约金兜底,这风险防控比单纯限制人数靠谱多了。对了汪董,要是以后咱们在德国的研发中心扩招,是不是也按这套体系来审查?”
“当然,而且会更细致。” 我放下茶杯,从抽屉里拿出一份蓝色封面的文件,推到三人面前,“这是我让风控部跟 GBG 签订的长期合作协议,接下来不管是德国、东南亚还是北美分公司,所有外籍员工的背景审查都会由他们全程负责,还会定期给咱们提交全球人才风险报告 —— 比如哪些国家近期商业间谍活动频繁,哪些行业的人才流动存在异常,咱们提前做好准备,就能变被动防御为主动防控。”
李董事拿起协议翻了两页,眼睛亮了亮:“没想到您连长期合作都敲定了!那针对已经入职的外籍员工,除了每月的保密培训,还有别的管理办法吗?比如要是有人想跳槽到竞争对手那边,咱们怎么留住他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