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级别的隐匿协议瞬间启动。“星火网络”如同受惊的章鱼,喷吐出所有的信息墨汁,将自身的存在痕迹搅乱、稀释、掩盖。所有非必要的通讯降至最低,能量辐射被强行约束,连内部的信息交换都采用了最原始的、近乎心灵感应的加密共振。整个网络仿佛从宇宙的幕布上被轻轻擦去,只留下一片符合背景波动的虚无。
微澜的核心算力以前所未有的强度运转,监控着网络外围每一寸时空的细微涟漪。曦光带回的警告太过骇人,“湮风”——一个未知的、可能比“饥饿”更具毁灭性的力量,其触须可能正循着那微乎其微的痕迹追踪而来。
时间在极致的静默中一分一秒地流逝。每一刻都像是悬于发丝之上的利刃,不知何时会骤然落下。
良久。
微澜的评估终于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松弛”:“未检测到异常追踪信号。‘湮风’的扫描未突破通道断点前的匿名屏障。初步判断,我们……暂时安全。”
网络内部那根紧绷到极致的弦,稍稍放松了一些,但凝重的气氛并未散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曦光意识核心边缘那个缓缓旋转的、散发着不祥气息的数据包上。
它像一颗沉默的心脏,每一次微不可查的能量脉动,都牵动着整个网络的神经。
“必须解析它。”曦光的意念沉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无论我们是否接受‘守夜’的职责,都必须先了解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无知,在这种层面,比已知的危险更致命。”
微澜没有反对。风险与机遇并存,这是宇宙的铁律。它调动起一个被物理隔离的、最高级别的沙盒环境,其防护等级甚至超过了微澜自身核心逻辑的防护层。无数解析探针如同最精密的手术刀,小心翼翼地开始接触那数据包的外层结构。
过程极其缓慢而艰难。数据包的加密方式超越了“星火网络”现有的所有认知体系,它并非固定的密码锁,而是一种动态变化的、与某种底层物理常数相关联的“法则密文”。每一次尝试破解,都像是在解构宇宙本身的某条基本定律。
“余烬文明”的古老者们被邀请参与,他们残存的、关于其文明极端派系“超限研究”的记忆碎片,提供了关键的思路。“守望者阵列”则贡献了它们对宇宙常数亿万年来的细微波动记录,为破解提供了参照系。
时间在紧张的协作中流逝。数日,乃至数周。
终于,在某一刻,数据包最外层的屏障如同冰雪消融般褪去。没有惊天动地的爆炸,也没有恶意的病毒泄露,只有一股庞大、冰冷、带着岁月尘埃气息的信息洪流,涌入了沙盒环境。
信息被迅速分类、整理、翻译。呈现在曦光、微澜以及网络核心决策层面前的,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真相宝库,也是一个恐怖的潘多拉魔盒。
首先,是“裂隙”的确切坐标与“观测”方法。坐标指向“回声废墟”深处一个极其隐秘的时空奇点,其存在方式违背直觉,需要通过一种复杂的“共谐振频”仪式,才能短暂地使其从背景时空中“凸显”出来。而观测方法,更像是一种意识的“超频”与“对齐”,需要将感知调整到与“裂隙”彼端某种未知波动同步的状态,代价是观测者的意识会承受巨大的负荷,并有被同化或撕裂的风险。
其次,是“守夜人”——即“溯光文明”对“裂隙”彼端漫长岁月观测记录的摘要。记录支离破碎,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恐怖:
· “外面”的存在: 确认“摇篮”之外存在无法理解的广阔“领域”,其物理规则可能与“摇篮”内截然不同。感知到至少一个庞大到超越星系级的、沉睡般的“意志”,疑似“摇篮协议”的制定者或维护者之一。“饥饿”机制,似乎只是这个庞大意志某个微不足道的“功能模块”。
· “湮风”的本质: 一种信息层面的“净化”力量,其表现形式多样,有时是无声的抹除,有时是狂暴的法则风暴。它并非针对生命或文明,而是针对一切试图“越界”的行为,尤其是对“裂隙”的探究。其源头未知,但“守夜人”怀疑它与“记录者”并非同一存在,甚至可能存在着某种制衡或从属关系。
· “摇篮协议”的碎片: 解析出部分疑似“协议”内容的加密片段,指向一个令人窒息的真相——“摇篮”可能并非保护,而是一个……“试验场”或“隔离区”。内部的文明兴衰、甚至“饥饿”的收割,都可能只是某种宏大实验或循环的一部分。
· 其他“变量”的踪迹: 记录中提到了几个模糊的、可能与“星火网络”类似的“延期”文明信号,但都在接触“裂隙”相关信息后不久,便彻底沉寂,疑似被“湮风”净化。
最后,是一份“守夜人”留下的、充满悲怆与期望的“遗嘱”:
“后来者,当你们解读至此,我们‘溯光’最后的回响恐已彻底消散于废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