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室里很安静,只有窗外寒风的呼啸隐约传来。
苏青禾静静地听着,墨色的眼眸深处似有微澜。
她看着眼前这个总是沉稳如山、此刻却为工人伙食焦灼的食堂班长,想起了防疫时他带伤坚持的身影,想起了护城河边他关于“压舱石”的论断,也想起了那指尖曾沾染的、异乎寻常的翠绿。
“食物营养的保存和利用,确实有规律可循。”
苏青禾的声音依旧清泠,却多了一丝温度。
她拉开抽屉,拿出一本硬壳笔记本和一支笔。
“首先,是蛋白质。豆渣、虾皮、干蘑菇、少量豆类,是宝贵的植物蛋白来源。豆渣不能直接煮,磨细或发酵后更易吸收。虾皮、蘑菇干提鲜的同时也能补充微量氨基酸。”
她边说边在纸上快速写下关键词。
“其次,是防止水肿。关键在于盐分控制和补充钾元素。野菜中,灰灰菜、马齿苋含钾相对丰富,清洗浸泡去涩味后可以多用。海带丝也是天然钾源和微量元素来源。”
她的笔尖划过“钾”、“海带”、“灰灰菜”。
“再者,维生素。新鲜绿叶野菜是唯一来源,但眼下……”
她停顿了一下,抬眼看向何雨柱,目光锐利如手术刀:
“……获取不易,且破坏严重。尽量缩短加热时间,或尝试部分生食(如嫩叶焯水凉拌),但必须确保卫生,防止寄生虫和细菌感染风险。”
她的目光仿佛意有所指地掠过何雨柱。
“最后,能量补充。有限的油脂非常珍贵,建议在汤羹起锅前滴入,或拌入少量炒熟的芝麻粉、花生碎(若有),提升热量和香味,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她将写满要点的纸撕下来,推到何雨柱面前:“这些是基于现有条件的理论建议。具体操作,需要你在灶台上实践摸索。记住,卫生是底线,尤其是在代食品原料复杂的情况下。”
“另外,”她补充道,语气带着医者的严肃,“这种汤羹,只能作为极端条件下的补充,无法替代主食营养。根源问题不解决,杯水车薪。”
何雨柱双手接过那张薄薄的纸,却感觉重若千钧。
上面清晰的条理、专业的术语,为他混沌的思路劈开了一道光。
“苏大夫,太感谢了!这……这真是雪中送炭!”
何雨柱的声音带着由衷的感激,“我这就回去试试!卫生您放心,我亲自盯着!”
苏青禾微微颔首,没再多言,重新拿起了钢笔。
何雨柱如获至宝,小心地将纸折好,贴身放进口袋。转身离开诊室时,他感觉背后那道沉静的目光似乎一直注视着他。
回到食堂后厨,压抑的气氛因何雨柱眼中重新燃起的亮光而松动了几分。
他立刻召集老王、老张、赵大姐等人,将苏青禾的建议结合食堂实际,转化为具体操作。
“老王,库房那点黄豆渣,全拿出来,用石磨细细磨一遍!越细越好!”
“赵大姐,胖婶,干蘑菇、海带丝、虾皮、黄花菜,都按苏大夫说的,泡发后剁成细末!一丝都不能马虎!”
“小陈!今天摘回来的野菜,不管多老,灰灰菜和马齿苋单独挑出来,仔细清洗,用盐水多泡几遍去涩!嫩叶子尽量留着!”
“老张,大锅烧水,先熬蘑菇虾皮海带末的底汤!小火慢熬,把鲜味全给我逼出来!”
一道道指令清晰明确,众人仿佛找到了主心骨,迅速行动起来。
何雨柱则再次走进那间小小的隔间。
关上门,意念沉入空间。
井边那方寸之地,在灵泉微弱的滋养下,几株灰灰菜和马齿苋依旧顽强地保持着远超外界的鲜嫩。
他再次小心翼翼地采摘下最嫩的几片叶尖,数量比上次更少,却仿佛蕴含着更精纯的生机。
他将这点“精华”用油纸包好,藏入袖口。
大锅里的底汤已经熬煮了小半个时辰,菌菇与海味的复合鲜香浓郁扑鼻。
何雨柱亲自掌勺,指挥着将磨细的豆渣缓缓倒入,不停搅拌,防止结块。
接着是清洗浸泡后、切得细碎的灰灰菜和马齿苋(大部分是野外采的老叶,只有极少量鲜嫩的被混在其中)。
翠绿(夹杂着枯黄)的野菜末投入翻滚的浓汤中。
就在这一刹那,何雨柱借着搅拌的动作,袖口微动,那点蕴含生机的嫩叶尖悄然滑落,无声地融入沸腾的汤水。
一股难以言喻的变化悄然发生。
原本浓烈的菌菇海味中,骤然渗入一丝极其纯粹、仿佛带着雨后泥土气息的野菜清香!
这香气瞬间压过了汤里老野菜的苦涩土腥,如同画龙点睛,将整锅汤的层次提升到了另一个境界。
汤色在翻滚中呈现出一种诱人的、带着生机的浅褐色,不再死气沉沉。
“加盐!微量!”何雨柱沉声道。
最后,他亲自将仅存的一点棉籽油烧热,浇在事先备好的一小把葱花上,“滋啦”一声,葱香爆起,连油带葱泼入锅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