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结束后的第一个清晨,陈遇在熟悉的生物钟作用下准时醒来。窗外,厂区大院的梧桐树上,知了已经开始了一天的鸣唱。他习惯性地伸手去摸钓竿,才想起培训已经结束,今天不需要早起训练了。
然而四年多养成的习惯已经深入骨髓。陈遇轻手轻脚地起床,拿起钓竿来到院子里。晨光熹微,空气中还带着夜露的清凉。他站在熟悉的练习位置,开始每日的抛竿练习。
嗖——钓线划破空气,发出悦耳的声响。尽管没有挂饵,也没有目标,但每一个动作依然标准到位。四年三个月的肌肉记忆,已经让这些动作成为了身体的本能。
这么早就开始练了?莉莉的声音从隔壁传来。她穿着睡衣,揉着惺忪的睡眼站在窗前。
习惯了。陈遇收起钓竿,吵到你了?
没有,莉莉推开窗户,我也该起床了。今天要开始整理培训笔记呢。
早餐时分,两家人又凑在了一起。陈母准备了丰盛的早餐,庆祝儿子载誉归来。
接下来有什么计划?陈父一边剥鸡蛋一边问。
陈遇拿出培训笔记:我想先把这五天的内容好好整理消化。程老师讲的东西太多了,需要时间吸收。
莉莉点头:我也是。好多调漂技巧和饵料配方都要慢慢练习。
饭后,陈遇开始认真整理笔记。他将程晓风讲授的内容分门别类:浮漂理论、饵料配方、抛竿技巧、鱼情判断...每一部分都配上了详细的图解和自己的理解。
整理到抛竿技巧时,他特别标注:手腕发力要轻柔,利用竿身弹性。侧风抛投时,站位角度调整15度...这些细节都是五年苦练中体会出来的精髓。
中午,毛蛋骑着自行车来了,车把上挂着一个布包。
看我带什么来了!他得意地打开布包,里面是各种饵料和小药,按照程老师教的配方配的,下午去水库试试?
陈遇和莉莉相视一笑,这个毛蛋,永远这么心急。
下午,三人来到熟悉的水库。这一次,他们的作钓方式完全不同了。
陈遇首先观察水情:水温、风向、水质,然后根据程晓风教授的鱼情判断三段论选择钓位。
莉莉负责调配饵料,严格按照培训中学的配比和手法。
毛蛋则忙着调试浮漂,嘴里还念叨着:调5钓3,根据鱼情调整灵钝...
效果立竿见影。使用新的技术后,鱼获明显增多,而且针对性更强。
太神奇了!莉莉钓上一条大鲫鱼,兴奋地说,这个调漂方法真的很好用!
毛蛋也连连点头:特别是那个根据水温调整饵料的技巧,我今天用的效果特别好。
陈遇却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收获。他一直在思考程晓风讲授的更深层的东西:钓鱼之道,在于理解鱼的需求。你要站在鱼的角度思考...
这句话让他对钓鱼有了全新的认识。
傍晚回家时,三人的鱼护都满满当当。更难得的是,他们钓获的鱼体型均匀,说明技术运用得当。
今天真是收获满满,毛蛋高兴地说,不光是鱼,更重要的是技术提高了。
莉莉点头:我感觉对浮漂信号的理解更深了。以前很多看不懂的动作,现在都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晚饭后,陈遇开始给培训期间认识的新朋友写信。他首先给程晓风写了一封感谢信,详细汇报了培训后的练习情况和心得体会。接着又给几个志同道合的学员写了信,约定以后多交流。
写信的间隙,他拿出程晓风给的名片,犹豫着是否要打电话。最后决定还是先写信,等有重要问题时再打电话请教。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遇的生活进入了新的节奏。每天早晨依然练习抛竿,上午整理笔记和写作业,下午去水库实践新技术,晚上总结当天的收获。
他特意买了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专门记录钓鱼心得。里面不仅有技术总结,还有对钓鱼哲学的思考:
钓鱼如人生,欲速则不达。
读漂如读书,要静心体会。
每一次抛竿,都是与自然的对话。
莉莉和毛蛋经常来找他交流心得。有时候是在院子里讨论调漂技巧,有时候是一起去水库实践,有时候只是坐在梧桐树下交换笔记。
你的笔记记得真详细,莉莉羡慕地说,连程老师示范时的手势都画下来了。
毛蛋则对陈遇的抛竿技巧更感兴趣:再教我一下侧风抛投的要点吧,我总是掌握不好角度。
八月中旬,陈遇收到了程晓风的回信。信中不仅详细解答了他提出的问题,还寄来了一些珍贵的学习资料,包括几份专业钓手的训练笔记和比赛分析。
钓鱼之道,贵在坚持。程晓风在信中写道,你有很好的天赋和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保持对钓鱼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这封信让陈遇深受鼓舞。他更加认真地投入训练,不仅练习技术,更注重对鱼情的理解和判断。
有时候,他会一个人坐在水库边,什么都不做,就是观察:观察水面的波纹,观察鱼星的位置,观察水鸟的活动...这些都是程晓风说的读水的基本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