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搬迁的消息像一阵风,吹遍了小小的“旭遇”工作室,也吹进了红星厂下岗职工们忐忑的心中。希望,如同干涸河床下的暗流,开始悄然涌动。
接下来的日子,工作室像一台上紧了发条的机器,分头高速运转。陈遇和毛蛋负责与红星机械厂留守处、市工信局对接,签订正式的厂房租赁协议,并办理各项手续。协议条款异常优惠,印证了政府扶持的决心。同时,毛蛋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和“安置下岗职工”这张王牌,顺利地从市商业银行拿到了一笔条件优厚的低息贷款,专门用于搬迁改造和初期运营。
周凯和李文博暂停了手头的学术工作,全心投入到新厂区的规划设计中。他们拿着卷尺和笔记本,一次次往返于老旧工作室和空旷的第五车间,测量、绘图、争论。周凯发挥他的“时尚”嗅觉,负责办公区和展示区的概念设计,力求在有限的预算内营造出专业、创新的氛围。李文博则运用他的严谨逻辑,规划生产区的设备布局、物流动线,甚至计算照明天花板的高度对操作精度的影响。孙宇和张伟通过传真和邮件发来了详细的设备搬迁注意事项、电路负荷要求以及网络布线方案。
王小虎和赵强成了体力活的主力。他们带着初步筛选出的几名有力气、人也机灵的下岗青年(算是提前上岗),开始打包现有设备、原材料和工具。每一个螺丝、每一卷碳纤维布都被小心地归类、标记。王小虎对着那台陪他度过无数日夜的“摇钱树”手摇粉碎机,颇有些不舍:“老伙计,咱们要换大房子了!以后给你配个电动的兄弟!”
陈平师傅则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他凭借着对老厂区的熟悉和几十年积累的机械经验,成了新厂房改造的“总顾问”。哪里的地基最扎实,哪里的承重梁不能动,原有电路的总闸在哪里,排水系统是否通畅……他都了然于胸。他常常一个人在新车间里踱步,时而用脚跺跺地面,时而用手敲敲墙壁,眼神里既有对过往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筹划。工人们见到他,依然尊敬地喊一声“陈科长”或“平哥”,这种熟悉的氛围,让他脸上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神采。
母亲毛凤英和林莉的母亲赵梅,也没闲着。两位多年的老姐妹,此刻成了后勤保障的“核心”。她们负责为忙碌的搬迁队伍准备一日三餐,烧水送茶。饭菜虽然简单,但热乎乎地吃下去,能驱散不少疲惫和寒意。毛凤英看着儿子和丈夫忙里忙外,虽然心疼,但眼神里充满了希望的光彩。赵梅则常常拉着毛凤英的手,感激的话说不完:“凤英啊,多亏了遇仔,多亏了你们家……要不然,我跟老林真不知道这日子怎么熬……”
搬迁的日子选在一个天气晴好的周末。请来的专业搬家队伍加上“旭遇”自己的员工和前来帮忙的准新员工,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当第一台设备——那台标志着“旭遇”告别纯手工作坊时代的电动破碎分级机被小心翼翼地吊装上车时,陈遇站在工作室门口,心中感慨万千。这扇绿色的铁门,见证了他们最初的梦想和汗水。
“遇仔,别愣着了,上车!”毛蛋在卡车上喊道。
陈遇最后看了一眼这个充满回忆的地方,转身,坚定地走向新的征程。
搬迁过程比预想的要顺利。新厂区空间巨大,设备得以按照更合理的流程布局。最大的挑战是改造和安装。电路改造是重中之重,必须满足所有设备同时运行的负荷,还要确保安全。陈平师傅几乎寸步不离地跟着电工,确保每一路线都符合要求。网络布线则由张伟远程指导,李文博现场监督,力求为未来的信息化管理打好基础。
噪声最大、尘土飞扬的是设备基础和安装。王小虎和赵强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配合请来的安装工人,挥汗如雨。榔头的敲击声、电钻的轰鸣声、起重机的马达声,交织成一曲充满力量的乐章。陈遇穿梭其间,协调进度,解决突发问题。虽然疲惫,但看着空旷的车间一点点被填满,一个现代化工厂的雏形逐渐显现,他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短短半个月,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搬迁和初步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崭新的“旭遇复合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的牌子,挂在了第五车间的大门口。虽然厂房依旧老旧,但内部却焕发着勃勃生机。生产区设备排列整齐,线路规整;办公区虽然简陋,但干净明亮;甚至还隔出了一个小的样品展示间和会议室。
正式开工前夜,陈遇独自一人来到新车间。巨大的空间里异常安静,只有设备指示灯发出的微弱光芒。他漫步其间,手指拂过冰冷的机器外壳,仿佛能感受到它们即将迸发出的活力。这里,将是他实现更大梦想的舞台,也是二十个家庭重新点燃希望的地方。
他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家属院里星星点点的灯火。其中两盏,属于他的家和林莉的家。前世,那里的灯光曾因绝望而熄灭;今生,他要让这灯光,因为希望而长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