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遇“以攻代守”,构建“专利池”的战略决策,如同在“旭遇”内部吹响了又一场攻坚战的号角。这一次的战场,不在市场,不在车间,而在知识产权这片看不见硝烟,却同样关乎生死存亡的领域。
孙宇和李文博带领着技术部的精干力量,立刻投入了紧张的“考古”与“掘金”工作。他们翻出了所有关于“应力引导”系统研发的原始记录、实验数据、会议纪要和设计草图。实验室和办公室的灯光再次彻夜长明,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纸张油墨的味道。
“找到了!”李文博指着电脑屏幕上一条数月前的实验记录,声音带着兴奋,“第三号备选方案,那个采用‘非对称菱形网格’的构型!当时因为加工精度要求过高,良品率太低被暂时放弃,但其分散应力的效果,在模拟数据上甚至比最终方案还要优异百分之五!”
孙宇推了推眼镜,快速浏览着数据:“立刻整理这份方案的所有设计参数、模拟分析报告和失败原因分析。还有第七号方案,那个‘多级渐进卸荷通道’的设计,虽然增加了重量,但在应对极限冲击负荷时表现出的韧性是无与伦比的。这些都是极具价值的专利点!”
一时间,无数个曾经在研发路上被探索过、又因各种原因被搁置的技术思路,被重新审视、评估、提炼。这些“失败的宝藏”,在专利律师的指导下,被迅速转化为一份份逻辑严密、描述精准的专利申请文件。
张伟这边,则动用了一切人脉和信息渠道,联系了国内外数家顶尖的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一场围绕“旭遇”“应力引导”及相关衍生技术的“专利圈地运动”悄然启动。专利申请像雪片一样飞向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专利局。其范围不仅涵盖了钓竿结构,甚至延伸到了与之相关的专用模具设计、卷制工艺乃至检测方法。
与此同时,张伟的信息团队也开始对日利和“巨物猎手”的最新产品进行细致的“专利风险”分析,寻找可能存在的漏洞,为后续可能的反诉积累弹药。
这场行动的预算惊人,林莉看着流水般花出去的资金,虽然心疼,但眼神无比坚定。她清楚,这是在为“旭遇”的未来购买一份至关重要的“保险”,其价值无法用金钱简单衡量。
就在总部为了专利事务高速运转之时,培训基地的日常训练依旧按部就班地进行,只是空气中多了一份沉淀下来的扎实。
断竿事件像一盆冷水,让包括孙小海在内的所有队员都清醒了许多。训练场上,少了些毛躁和浮夸,多了些沉稳与专注。程老爷子和秦老爷子看在眼里,微微点头。
这天,程老爷子并没有安排高强度的竞技训练,而是将“遇龙”和“旭日”战队的大部分队员带到了基地附近一条水质清澈、鱼情相对复杂的小溪边。
“都把手里的家伙事放下。”程老爷子背着手,站在溪边一块大青石上,声音平和,“今天不练竿,练眼,练心,练‘读水’。”
队员们有些疑惑,但还是依言将钓竿放在一旁,围拢过来。小溪潺潺,水声淙淙,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水面上洒下斑驳的光点。
“钓鱼,钓的不是水里的那根漂,是水下的那个世界。”程老爷子目光扫过粼粼水面,“你们谁能告诉我,从这水面看,哪里是鱼道?哪里是鱼的食堂?哪里又是它们的藏身之所?”
队员们面面相觑。平时在标准竞技池,钓位、水深、鱼种都是固定的,他们更多的是练习精准抛投、观漂抓口和控鱼技巧。这种纯野外的“读水”功夫,对他们来说有些陌生。
李默仔细观察着水流,迟疑地指向一处水流相对平缓、靠近岸边长有水草的洄湾:“程老,那里水流慢,有水草遮蔽,应该容易藏鱼,也可能是鱼的觅食区。”
程老爷子赞许地点点头:“嗯,有点眼力。水草是屏障,也是餐厅。再看那里——”他指向一处水流略急,水下有几块乱石的地方,“看到那石头后面形成的微弱漩涡了吗?那是天然的氧气泵,活性高的鱼喜欢待在那里。还有那边,水面有轻微的、不同于正常水流的波纹,下面很可能有暗结构……”
秦老爷子在一旁补充道:“光看水还不够,还得看天,看风。”他抬头看了看天,“今天东南风,水温会比昨天这个时候略高,鱼的活性可能会好些,但也可能因为光线强而躲到更深或者背阴的地方。这风向下,你们站在这个位置抛竿,饵料的味道是怎么扩散的?会不会被风吹到鱼躲藏的反方向?”
两位老爷子你一言我一语,将看似平常的溪流,解读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规律的生态系统。哪里是鱼的“高速公路”,哪里是“服务区”,哪里是“避难所”,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队员们听得入了神,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他们这才意识到,钓鱼的学问,远不止于装备和技巧,更在于对自然环境深刻的理解和洞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