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透过实验室宽大的玻璃窗,在布满仪器的工作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孙宇揉了揉因连续熬夜而布满血丝的眼睛,目光再次投向电脑屏幕上那一组令人沮丧的数据。
还是不行。他叹了口气,声音在安静的实验室内显得格外清晰,模量始终卡在265GPa这个坎上,距离T1000的294GPa还差得远。
李文博从另一台仪器前抬起头,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预氧丝沥青基材料的特性就是这样,越往上提升越困难。我们已经优化了所有的纺丝参数,但纤维内部的微观缺陷还是无法完全消除。
两人相视无言,实验室里只剩下仪器运转的低沉嗡鸣。这已经是他们这个月进行的第十七次试验了,每次都是满怀希望开始,最后却只能面对不尽人意的数据。
你说,是不是我们的方向错了?孙宇站起身,在实验室里踱步,也许该考虑换一种前驱体材料?
风险太大。李文博摇头,从头开始意味着至少半年的研发周期,而且结果未必更好。我认为问题还是出在工艺上。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一条缝,赵强那张总是带着笑意的脸探了进来。
两位大科学家,还在忙活呢?他手里端着一个托盘,上面摆着几块颜色深褐、形状不甚规则的饼干,来来来,尝尝俺老赵特制的提神醒脑能量饼!
孙宇无奈地笑了笑:强子,这里是实验室,要注意卫生......
知道知道!赵强已经闪身进来,熟练地套上鞋套,你看俺,全套防护!这不是看你们天天熬夜,特意给你们补补嘛!
李文博好奇地拿起一块饼干端详:这里面加了什么?颜色这么深。
嘿嘿,这可是秘方!赵强得意地扬起下巴,黑芝麻、核桃仁、山药粉,还有俺从老家带来的几种草药。保证比你们喝的那些苦咖啡管用!
孙宇正要说什么,目光无意间扫过旁边扫描电镜的屏幕,突然愣住了。
等等!他一个箭步冲到屏幕前,指着图像边缘一处不太起眼的区域,文博,你看这里!
李文博也立即凑了过来。在放大五万倍的图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样品边缘的一小片区域,纤维的断裂形貌呈现出与主体部分截然不同的致密结构。
这是......李文博推了推眼镜,语气中带着难以置信,这里的晶格排列异常整齐,几乎看不到缺陷!
孙宇快速调出该区域对应的工艺参数记录,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记录显示,在碳化过程的第37分钟,这个位置的温控模块有过一个持续仅0.8秒的异常波动,温度瞬间升高了15摄氏度!
瞬间的高温冲击导致了局部的晶格重组!李文博恍然大悟,我们一直在追求恒温稳定,也许恰恰错了!
赵强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但还是插话道:俺就说嘛,有时候不按常理出牌,反而能有意外收获!
孙宇难得地没有反驳,反而用力拍了拍赵强的肩膀:强子,你这饼干送得太是时候了!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实验室进入了疯狂的工作状态。孙宇和李文博带领团队对那个意外的发现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新工艺方案:在碳化过程的关键阶段,刻意引入精确控制的瞬时热冲击。
这太冒险了。在一次方案讨论会上,一位年轻的研究员提出质疑,瞬时高温很可能导致样品整体性能下降,甚至直接烧毁。
李文博在白板上写下一连串复杂的公式:根据热力学模型计算,只要控制好冲击的持续时间和温度梯度,理论上确实可以促进局域晶格的有序化。关键是找到那个最佳的窗口。
而且,我还有一个想法。孙宇接过话头,打开一份文献,最近有几篇论文提到,某些具有纳米级层状结构的天然矿物,可以作为模板引导碳材料的定向生长。如果我们能在前驱体阶段引入合适的矿物改性剂......
这个思路很有意思,但是风险太大。李文博皱眉,这类研究都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实际应用的案例一个都没有。
正是因为没有人成功过,我们才要尝试!孙宇目光坚定,循规蹈矩永远无法实现真正的突破。我建议,把瞬时热冲击和矿物改性两个方案结合起来,双管齐下!
经过激烈的讨论,团队最终采纳了孙宇的建议。接下来的日子里,实验室的灯光几乎从未熄灭。失败、调整、再失败、再调整......每个人都瘦了一圈,但眼神中的光芒却越来越亮。
直到那个凌晨三点,当代号虎煌-3 Alpha的最新一批样品从改造后的碳化炉中取出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样品通体漆黑,在灯光下泛着幽深的光泽,手感比之前的任何一代都要致密坚韧。
上机测试!孙宇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颤抖。
精密力学测试机开始运转,施加的负荷稳步提升。屏幕上,代表应力-应变的曲线以惊人的斜率平稳上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