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万国宫附近熟悉的会议中心,空气中依旧弥漫着严肃与博弈的气息。只是这一次,站在“旭遇”代表团最前方的不再是陈遇,而是孙宇。
他穿着一身合体的深蓝色西装,金丝眼镜后的眼神带着技术专家特有的专注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这是他第一次以“旭遇”首席技术官和全权代表的身份,独立带队参加如此高级别的国际标准会议,面对的将是来自日利、“巨物猎手”以及“阿尔法研究所”顶尖专家的联合发难。
“孙工,放轻松点。”周凯通过加密耳机,从万里之外的国内给他打气,“资料咱们准备得比他们祖宗十八代都齐全!技术你是大拿,怕啥?就当是给那帮老外上一堂生动的材料科学课!”
孙宇深吸一口气,推了推眼镜,低声回应:“我知道。只是……感觉不一样。” 以前有陈遇在前面顶着,他只需要专注于技术解答,如今需要他独自面对整个会场的压力,统筹全局,这感觉确实不同。
李文博站在他身侧,语气一如既往地冷静:“按照我们准备的策略来。数据不会说谎,我们的技术体系经得起推敲。”
代表团的其他成员,包括一位精通国际专利法的资深律师和一位擅长技术英语沟通的助手,也都向孙宇投来信任和鼓励的目光。
会议开始,日利方面的代表,一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的德国中年人马库斯·施耐德,率先发难。他展示了“阿尔法研究所”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的“卓越”环保数据和“革命性”的耐久性表现,言语间暗示其他传统技术,包括“旭遇”所使用的体系,是“落后”且“不符合未来环保趋势”的。
“……我们必须以最高的标准来要求未来的钓具产品,这不仅是对消费者负责,更是对我们星球的未来负责。”施耐德最后以一句充满“正义感”的陈述结束发言,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孙宇的方向。
会场内响起一些附和的声音,尤其是那些与日利关系密切的代表。
轮到“旭遇”陈述时,孙宇稳步走上发言台。他调整了一下话筒,没有急于反驳,而是先向委员会展示了一段简短的视频。视频呈现的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旭遇”研发中心实验室里,研究人员在进行材料耐久性测试的场景,以及“虎煌”系列碳布在极端环境下(模拟烈日暴晒、海水浸泡、高强度弯曲)依然保持稳定性能的实录。画面专业而富有冲击力。
“……施耐德先生提到了高标准和责任感,我们完全赞同。”孙宇开口,英语流利,带着技术人员的严谨,“但真正的责任,是基于科学和事实,选择最适合材料特性、最经得起市场长期验证的技术路线,而不是盲目追求某些实验室参数,或者将单一技术路线神圣化。”
他随即调出精心准备的对比数据图表:“这是我们的‘微弧氧化-原位聚合’复合表面处理体系,与‘阿尔法’等离子体技术,在模拟实际垂钓使用环境(包括紫外线老化、水汽侵蚀、摩擦损耗)下的综合性能对比。数据显示,我们的技术在长期耐久性、与碳纤维基体的结合强度,以及综合成本控制方面,拥有显着优势。而在VOC排放方面,经过工艺优化,我们的体系也已达到并超过了欧盟最严格的环保标准。”
他一项项列举着数据,逻辑清晰,证据确凿。当提到“阿尔法技术”在应对剧烈温变和物理刮擦时表现出的脆弱性,以及其高昂的设备投入和维护成本时,台下一些中立代表开始交头接耳,频频点头。
“技术标准的制定,应当鼓励创新路径的多样性,促进良性竞争,最终让市场和消费者受益,而不是成为扼杀技术多样性、保护特定利益集团的工具。”孙宇最后总结,语气不卑不亢,“我们‘旭遇’愿意公开我们的部分测试方法和数据,接受同行的检验,并积极参与到更科学、更全面的评估体系构建中。”
这番有理有据、有礼有节的陈述,与对方之前略带攻击性的姿态形成了鲜明对比。几位原本中立的委员会专家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开始就技术细节向孙宇提问。孙宇和李文博配合默契,对答如流,充分展现了“旭遇”技术团队的深厚底蕴。
会议中途休息时,施耐德脸色不太好看,与“阿尔法研究所”的代表低声交谈着。周凯在耳机里兴奋地叫道:“漂亮!孙工!就这么干!你看那德国佬的脸,都快跟他的西装一个颜色了!”
孙宇松了口气,接过助手递来的水,低声对李文博说:“看来我们的准备是有效的。”
李文博点点头:“关键是做到了有理有据。技术上的事,他们绕不过去。”
然而,对手显然不会轻易放弃。在下午的讨论中,他们改变了策略,开始纠缠于一些非常细节的测试标准和方法,试图从程序上质疑“旭遇”数据的“权威性”。这无疑是一场消耗战和意志力的比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