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落谷的清晨,四界 “跨域赛事常态化运营” 首次工作例会气氛紧张:尽管 “民俗体育文化节”“非遗创新大赛” 首办成功,但后续运营暴露出新问题 —— 赛事品牌认知度仅覆盖四界核心区域,外部域游客知晓率不足 30%;跨域协同仍依赖 “临时调度中心”,赛事排期、资源调配常因域间沟通延迟出现卡顿;与外部文旅企业的合作也停留在 “产品代工” 层面,10 家签约企业中仅 3 家参与了后续的赛事 IP 联合开发,深度合作意愿低迷。距离两大赛事首办结束已过去 3 个月,“品牌影响力弱、协同机制散、合作层次浅” 成为阻碍赛事驱动模式常态化的核心障碍。今天,四界将启动 “赛事驱动生态升级行动”,通过 IP 化运营、机制化协同、深度化合作,让赛事从 “单次活动” 变为 “长效增长引擎”,推动跨域文旅生态向更高层次迈进。
“小光斑,携带赛事生态检测套件,随运营组赴四界沉浸馆与合作企业调研!” 灵汐将包含品牌影响力问卷、协同效率评估表、合作深度调研问卷的套件交给小光斑。运营组首站来到妖域 “生机沙画沉浸馆”,沙画非遗创新赛获奖作品 “沙画故事礼盒” 的生产车间里,企业负责人无奈表示:“我们按协议完成了礼盒量产,但后续的 IP 推广、衍生品开发,四界仅提供基础素材,缺乏共同投入的意愿,产品销量已出现下滑。” 小光斑用合作深度调研问卷统计发现,70% 的外部企业认为 “当前合作仅停留在‘代工生产’,未触及 IP 共创、利润共享的核心层面”,导致企业缺乏长期投入动力。在玄门 “本源茶祭沉浸馆” 调研时,运营团队反映:“每月举办的‘茶祭文化体育赛’,因缺乏统一的品牌宣传,游客参与量逐月下降,从首月的 2000 人次降至本月的 1200 人次。”
上午 10 点,四界赛事驱动生态升级推进会在线上召开,运营团队、外部企业代表、品牌营销专家、跨域协同顾问参会。灵汐明确生态升级核心方向:“一是打造‘跨域赛事 IP 矩阵’,通过统一品牌形象、多渠道宣传、衍生品开发,提升品牌影响力;二是建立‘跨域协同长效机制’,用制度规范流程、明确权责,避免临时调度的低效问题;三是深化‘政企合作模式’,从‘代工合作’转向‘IP 共创、利润共享’,激发外部企业活力。” 四界随即成立 “赛事生态升级专项工作组”,小光斑被任命为 “生态运营监督员”,负责跟踪 IP 打造、机制落地、合作深化,确保赛事驱动模式真正实现常态化。
“跨域赛事 IP 矩阵” 的打造,让赛事品牌从 “区域知名” 走向 “全域认可”。四界联合品牌营销专家设计统一的 “四界民俗赛事 IP 形象”—— 以 “共生精灵” 为核心视觉符号,融合玄门茶芽、天蛊荷叶、幽冥图腾、妖域沙粒元素,形成辨识度强的品牌标识;同时,搭建 “多渠道宣传矩阵”:在四界文旅平台开设 “赛事专栏”,每周更新赛事花絮、选手故事;与跨域短视频平台合作,发起 “# 我的民俗赛事故事 #” 话题挑战,鼓励游客分享体验;在外部域的核心商圈投放赛事海报、播放宣传片。针对 “茶祭文化体育赛” 参与量下滑问题,运营团队结合 IP 形象推出 “赛事打卡护照”—— 游客参与不同赛事可收集 IP 形象贴纸,集齐 10 张可兑换 “四界民俗大礼包”,同时开发 “赛事 IP 周边”(如 IP 形象玩偶、赛事主题 T 恤),在沉浸馆内设立专属售卖区。小光斑用品牌影响力问卷复测:外部域游客对赛事的知晓率从 30% 提升至 65%,“茶祭文化体育赛” 参与量回升至 1800 人次,赛事 IP 周边首月销售额突破 80 万魂晶。
“跨域协同长效机制” 的建立,让协同从 “临时应对” 变为 “制度保障”。四界共同制定《跨域赛事协同管理办法》,明确 “三级协同架构”:一级协同(决策层),由四界文旅负责人组成 “赛事决策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会议确定赛事方向、预算分配;二级协同(执行层),设立常设的 “跨域赛事运营中心”,负责日常排期、资源调配、客流引导,中心人员由四界各选派 5 人组成,实行 “轮岗制”;三级协同(落地层),各沉浸馆设立 “赛事对接专员”,负责与运营中心对接、落实本地赛事执行。同时,开发 “跨域赛事协同系统”,整合排期管理、资源调度、客流监测功能 —— 玄门若需调配 VR 设备,可通过系统直接提交申请,妖域审核后即可安排配送,无需反复沟通;系统还能实时监测各馆赛事客流,自动预警并引导游客分流。小光斑用协同效率评估表测试:跨域资源调配时间从原来的 24 小时缩短至 4 小时,赛事排期冲突率从 15% 降至 2%,协同效率提升 80%。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