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池畔那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余波远比飞溅的碎石扩散得更远、更广。
青石炸裂的瞬间,整个雅集现场陷入了诡异的死寂,随即爆发的骚动几乎要掀翻曲江池的亭台楼阁。恐慌、惊惧、难以置信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许多人下意识地后退,仿佛那弥漫的硝烟是择人而噬的妖魔。更有甚者,已有人跪伏在地,口称“天罚”、“雷公显灵”。
主观礼台上,李世民已重新坐下,但紧握着扶手、指节泛白的手,暴露了他内心的滔天巨浪。他死死盯着那片狼藉的河滩,眼中震惊、狂喜、忌惮、贪婪种种情绪激烈翻涌。作为马背上得天下的帝王,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晰地认识到,那黑色粉末所蕴含的、足以改写战争规则的恐怖力量!
“肃静!”内侍监尖利的声音勉强压下了现场的混乱。
李世民缓缓起身,目光如电,扫过全场,最终落在依旧跪在河滩边的田远身上,以及站在田远身旁、神色凝重的李恪。
“将此物……与献技之人,严加看管!未有朕之旨意,任何人不得靠近!”皇帝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今日雅集,到此为止!诸卿,各回本位!”
圣旨一下,立刻有精锐的禁军上前,将田远及其那些“伏火”之物团团围住,态度虽不算粗暴,却隔绝了所有窥探的目光。田远脸色发白,身体微颤,不知等待自己的是福是祸。
李恪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躬身道:“父皇,田远虽手段惊人,然其心在于献技,并非……”
“朕知道。”李世民打断了他,目光深邃地看了李恪一眼,“恪儿,此事,你做得很好。此‘伏火’之术,于国于军,干系重大,朕自有主张。你且先回府,今日之事,不得与任何人妄议。”
“儿臣遵旨。”李恪心头一凛,知道父皇这是要亲自接管此事,并且暂时封锁消息。他不再多言,恭敬退下。
雅集以一种谁也未曾预料到的方式仓促结束。百官勋贵们怀着各种复杂难言的心情,在禁军的“护送”下,陆续离开曲江池。每个人脸上都残留着惊魂未定,三三两两低声议论,目光却不时瞟向那被严密看守的河滩,以及吴王李恪离去的背影。
消息是封锁不住的。尽管皇帝下了封口令,但如此惊天动地的事情,又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发生,各种版本的流言依旧如同长了翅膀般,迅速在长安城的街头巷尾、深宅大院中传播开来。
“听说了吗?曲江池出了妖物,能口吐雷霆,炸裂山石!”
“什么妖物!是吴王殿下招来的雷公!助我大唐的!”
“胡扯!分明是西域妖僧进的邪术!”
“据说是格物科一个匠人弄出来的,叫‘伏火雷’……”
流言越传越玄,但核心都指向了一点——吴王李恪主持的格物科,弄出了一种能掌控雷霆的可怕力量。
东宫内,李承乾听完心腹的禀报,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烦躁地踱步,猛地将案几上的茶具扫落在地,碎片四溅。
“伏火雷……开山裂石……好!好一个李恪!他这是要做什么?造反吗?!”他声音嘶哑,带着一丝恐惧,“父皇竟然还夸他做得好?!难道真要看着他把这等凶器握在手中吗!”
杜正伦亦是面色凝重:“殿下息怒!此物虽利,然其性暴烈,难以掌控,且极易引火烧身。吴王此番,是福是祸,犹未可知。陛下将其接管,未必不是心存忌惮。”
“忌惮?父皇若真忌惮,就该立刻夺了他的职,圈禁起来!”李承乾低吼道,“不行!绝不能让他借此势大!去找我们的人,上奏!弹劾!就说此物有伤天和,恐遭天谴,李恪擅弄此等凶物,其心可诛!”
长孙无忌府邸,书房内的气氛同样压抑。
“司徒,此物……太过骇人。若真为吴王所控,日后……”幕僚的声音带着颤抖。
长孙无忌闭目沉吟良久,方才缓缓睁开眼,眼中精光闪烁:“此物,是凶器,亦是国器。关键在于,掌握在谁手中。陛下将其接管,是题中应有之义。现在,我们要做的有两件事。”
“请司徒明示。”
“其一,让我们的人,在朝堂上强调此物之险,建言应由朝廷专设机构,集中最可靠的工匠,严加管控,绝不可由亲王私掌。其二,”他顿了顿,声音压低,“查!查清那田远的底细,查清吴王与此事关联到底多深!还有,今日雅集之上,还有哪些人对此物表现出过度的兴趣?”
“是!”
各方势力因这“伏火雷”骤然变得活跃起来,暗流汹涌,目标直指李恪。
而此刻的吴王府,却显得异样平静。
李恪屏退了左右,独自坐在书房内。他没有点灯,任由暮色将自己笼罩。窗外,雪又开始下了,簌簌落落。
他心中并不平静。火药的出现,比他预想的更早,也更突然。这固然是一张强大的底牌,但也如同一把双刃剑,过早地暴露了出来,瞬间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的最中心。
父皇的态度暧昧不明,既有重视,也有深深的忌惮。东宫和那些守旧派绝不会放过这个攻击他的机会。接下来,他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是,他并不后悔。这条路既然选了,就只能走下去。火药的出现,是危机,更是机遇。它打破了许多固有的平衡,也让他有了更多可以运作的空间。
“王爷。”王德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带着一丝担忧,“宫里有消息传来,陛下召见了将作监大匠阎立德,以及……太子少师、礼部的几位官员。”
李恪目光一闪。召见阎立德,是为了研究火药的应用?召见礼部官员……是为了商议如何定性、如何管控?还是……为了礼制规矩,来敲打自己?
“知道了。”李恪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平静无波,“让我们的人,都稳住。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另外,告诉沈括,加大对西域情报的收集,尤其是西突厥和吐蕃的动向。或许……我们很快就需要在西边,再点一把更大的火了。”
他需要转移视线,也需要用实实在在的军功,来抵消这“伏火雷”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将这凶器,真正转化为国之利器。
长安的夜,因一声惊雷而暗流湍急。李恪知道,他必须在这惊澜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道。
喜欢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