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纳米机器人清炉术
“反夺舍脑波屏障”的初步成功,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流云宗看似平静的表面,露出了内部触目惊心的魔道渗透网络。七名被筛查出的“幼蜂”被秘密控制,玄骨上人疑似“蜂后”的阴影笼罩在高层心头,而赵浒体内芯片传回的“归巢”指令,更预示着风暴即将来临。宗门上下暗流汹涌,人人自危,一场内部清洗与外部防御的双线战争已悄然打响。
在这剑拔弩张的氛围中,科学派的研发工作却面临着一个意想不到的、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瓶颈——丹炉清洁问题。
随着科学派炼丹产量和复杂度的不断提升,尤其是高压反应釜炼丹法、超声波萃灵等新技术的应用,丹炉内壁残留的丹毒、药渣、以及高温高压下形成的顽固结焦物也日益增多、复杂。这些残留物不仅会影响下一炉丹药的品质,导致交叉污染和药性冲突,更严重的是,某些特殊丹药(如千倍浓缩筑基液)的残留物,或魔气污染净化实验后的微量残余,可能带有极强的腐蚀性、毒性甚至活性,传统的水洗、火燎、灵刷等清洁方法效果有限,且存在二次污染或安全隐患。
一次事故凸显了问题的严重性。一名科习弟子在清洁一台刚完成“魔气净化塔”材料耐受性测试的小型反应釜时,尽管佩戴了灵力绝缘防护服并使用了特制清洁灵液,仍因釜内壁一道极细微裂缝中渗出的、未被彻底清除的浓缩魔气残余而受到侵蚀,虽经及时救治无大碍,但神识受损,需要休养数月。此事给姜逸敲响了警钟。丹炉清洁,已不再是简单的卫生问题,而是关乎实验安全、数据准确性和研究成果可靠性的关键技术环节!
传统的清洁方式,依赖于宏观的物理冲刷或化学溶解,对于微观尺度的残留、复杂结构内部的死角、以及具有特殊灵化学性质的顽固污垢,往往力不从心。姜逸需要一种能够深入微观、精准靶向、安全高效的清洁技术。
他的思绪再次跨越时空,想到了前世前沿科技中的“纳米机器人”。将功能化的微型机器人注入需要清洁的区域,让它们像无数微小的清洁工,自主搜寻、分解、搬运污染物!这无疑是解决复杂清洁难题的理想方案。在这个拥有灵力和神奇材料的修仙世界,能否打造出“灵能纳米机器人”?
“系统,新项目预研:‘灵能驱动微型清炉机器人系统’,代号‘微尘’计划。目标:设计并制造可受控进入丹炉内部微观结构、识别并清除特定残留物的灵能微型机器人。推演技术可行性及实现路径。”
【指令收到。项目‘微尘’启动。】
【技术原理分析:】
1. 机器人本体: 需微型化(微米至纳米级)、具备基础移动能力(如蠕动、游动)、携带特定功能单元(如切割、吸附、催化分解)。
2. 驱动方式: 灵能驱动为首选。方案:① 内置微型灵能转换单元(如纳米灵阵),从环境灵场中汲取能量;② 外部灵场导向驱动(如灵磁操控、灵光镊)。
3. 导航与控制: 需解决群体控制与个体精准操控的矛盾。方案:① 预设程序式(沿特定路径巡游);② 环境响应式(感知污染物浓度梯度自主趋近);③ 外部精准遥控(需极高精度灵波操控技术)。
4. 功能执行: 清除手段需多样化。方案:① 机械刮擦(针对结焦);② 灵化学溶解(分泌特定灵液);③ 能量分解(如微焦点灵焰、超声空化);④ 吸附搬运(针对颗粒物)。
5. 回收与安全: 清洁完成后需确保机器人完全回收,避免残留造成新污染。方案:① 自分解材料;② 外部磁场/灵场聚集回收;③ 设计为可生物降解/灵解。
【关键难点:1. 纳米级灵能结构的制造精度极限。2. 群体机器人的协同控制算法极其复杂。3. 在复杂灵化学环境中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4. 确保无残留回收的技术挑战。】
【推荐路径:先易后难,从微米级、功能单一、预设程序式的机器人入手,逐步提升智能化和功能集成度。】
路径明确,但技术门槛高得令人咋舌。纳米尺度的加工和操控,即便在前世也是顶尖科技。在此界,更是闻所未闻。但姜逸没有退缩,科学的道路本就是挑战极限。
他决定从最基础的材料和制造工艺入手。机器人本体需要极其微小、坚固且具备一定灵导性的材料。姜逸想到了之前研发“灵力绝缘防护服”时发现的“空灵纳米纤维”,其强度高、灵阻大,但经过特殊掺杂处理后,是否可以具备可控的灵导性?他尝试用“稀土元素提纯实验”中得到的高纯度铈、镧等元素,以极低浓度掺入空灵纳米纤维的生成过程中,成功制备出了一种新型的“微导灵纳米线”,其灵导性可随掺杂浓度和外部灵场强度在一定范围内调节,非常适合作为机器人的主体框架材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