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渐歇时,药圃迎来了又一个秋。院角的兰草开得正盛,淡紫色的花瓣层层叠叠,沿着竹篱蜿蜒成一条花径,连过往的山风都带着清甜的香气。李雪蹲在新开辟的药田旁,将最后一株改良后的还魂草栽进土里,指尖的灵纹泛起浅淡的青光,与草叶上的露珠相映成趣。
“师姐,沈大哥又去掏蜂蜜了!”青禾背着药篓从后山回来,篓子里装满了刚采的五味子,红得像串起的玛瑙,“他说要给阿苗做蜜饯,还说要请山下的孩子们来吃。”
李雪直起身,擦了擦额角的汗,望向不远处的槐树林——沈砚正攀在树杈上,手里举着个陶罐,笨拙地往里面舀蜂蜜,树下围着四五个扎羊角辫的孩子,拍着手笑闹,阿苗站在最前面,手里捧着块刚烤好的山药糕,仰着小脸等他下来。
“让他去折腾吧。”李雪笑着摇头,目光落在青禾药篓里的五味子上,“这果子成色好,正好用来泡药酒,治风湿最管用。”
青禾如今已是半个医者,不仅能熟练辨认数百种草药,还跟着林辰学会了炮制之法。他将五味子倒在竹匾里摊开,动作麻利:“林先生说,用灵墟山的泉水泡药,药效会更好。我早上刚去山涧挑了两桶,就在灶房里晾着。”
正说着,林辰拄着竹杖从外面回来,身后跟着个穿月白长衫的年轻人,眉目清俊,背着个书箧,正是太医院派来学习的医徒,名叫周明。
“雪丫头,青禾,这是周师弟,以后就在药圃多住些日子。”林辰介绍道,“他带来了陆衍的信,说京城的解蛊科又收治了几个病例,想让你们看看方子。”
周明连忙行礼,从书箧里拿出医案:“李姑娘,沈少侠,陆大人说您的‘醒神散’改良方效果极好,只是有些患者脾胃虚弱,怕是受不住雄黄的燥性,想请您再调调方子。”
李雪接过医案,仔细翻看后沉吟道:“把雄黄换成茯苓和白术吧,既能健脾,又能辅助醒神草驱邪,你回去试试。”她从药柜里取出一包炮制好的茯苓,“这是用灵墟山灵气滋养过的,药性更温和,让患者每日冲服三钱。”
周明捧着茯苓,眼中满是敬佩:“多谢李姑娘指点。弟子在太医院就常听人说,药圃的草药带着灵性,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槐树林那边传来一阵欢呼,原来是沈砚终于掏到了蜂蜜,正把陶罐递给阿苗,自己则抓着块蜂巢往嘴里塞,沾得满脸都是黄澄澄的蜜。孩子们围着他笑,清脆的笑声漫过竹篱,惊飞了檐下的燕子。
“沈大哥又淘气了。”阿苗捧着陶罐跑进来,小脸上沾着蜜渍,“他说要教我们做蜂蜜糕,让师娘教我们揉面呢!”
苏氏正坐在廊下择菜,闻言笑道:“好啊,等择完这筐青菜,咱们就去和面。”她看向周明,“周公子也留下尝尝,咱们药圃的蜂蜜,可是沾了兰草香的。”
周明连忙道谢,目光扫过院中的药田,只见灵墟山带回的还魂草与本地的艾草共生,冰魄草在寒玉石槽里舒展叶片,连普通的薄荷都长得比别处茂盛,忍不住感叹:“都说药圃有灵,果然不假。这草木长势,比太医院的御药园还好。”
“哪是什么灵气。”李雪递给他一杯雪茶,“不过是用心照料罢了。草木如人,你待它真心,它便报你以生机。”
午后,周明跟着青禾去后山认药,林辰在竹屋整理医书,苏氏带着阿苗和孩子们做蜂蜜糕。李雪坐在兰草花径旁,铺开纸笔,继续续写外婆的医案。腕间的灵纹随着她的笔触微微发亮,将字迹映照得格外清晰。
“师姐,你看我刻的木牌!”沈砚举着块新刻的竹牌跑过来,上面刻着“兰草成蹊”四个字,旁边还刻了只小小的蜜蜂,“周师弟说这词儿好,说咱们药圃的路,都是被来看病的人踩出来的。”
李雪接过竹牌,指尖拂过刻痕,笑道:“确实好。”她指着不远处的山道,那里果然有一串深浅不一的脚印,从山下一直延伸到药圃门口——是邻村的张老汉来复诊,他的腿疾在灵韵滋养的草药调理下,已能正常行走。
“等下把木牌挂在篱笆门旁。”李雪看着沈砚,“就像你说的,让所有人都知道,这里有兰草,有药香,有能治病的医者。”
沈砚重重点头,转身去挂木牌,脚步轻快得像阵风。李雪望着他的背影,又看向院中的众人:林辰在灯下批注医书,青禾在晾晒草药,苏氏和孩子们在厨房忙碌,周明拿着纸笔记录着什么,脸上带着专注的神情。
夕阳西下时,药圃被镀上了层金边。周明要回京城了,李雪给他装了满满一筐草药,有改良的还魂草,有冰魄草叶片,还有刚做好的蜂蜜糕。
“替我谢谢陆大人。”李雪看着他,“若太医院有棘手的病例,随时派人来送信,我和沈砚会尽力帮忙。”
周明深深一揖:“李姑娘的仁心,弟子铭记在心。相信用不了多久,您的医道,定会传遍天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