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紫宸殿议,风波初现
紫宸殿内,气氛凝重。今日并非大朝会,但帝国几位最核心的重臣——枢密使、宰相、户部尚书萧珩、靖海侯兼枢密副使萧墨等皆位列其中。议题,关乎北方边境。
今年北漠遭遇百年不遇的白灾,草场枯萎,牛羊冻毙无数。探子回报,数个大型部落正在频繁会盟,其狼骑有异常南压的迹象。朝中对此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强硬,要求即刻增兵边境,震慑宵小;另一派则认为当以怀柔为主,开放边境榷场,以粮食布帛换取和平,避免战端再起,劳民伤财。
双方各执一词,引经据典,争论不休。端坐龙椅之上的明帝萧玦,面色沉静,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案的边缘,目光扫过下方众臣,最终,落在了站在武将序列首位、却一直沉默不语的萧煜身上。
“皇叔,”萧玦开口,声音平稳,“北漠之事,您如何看待?”
刹那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萧煜身上。这位镇海王虽已交还大部分实权,多年不问具体政务,但其在军中的威望、对大局的洞察,依旧是帝国无可替代的定海神针。他的态度,将极大影响最终决策。
第二幕:煜王定策,帝王心术
萧煜缓缓出列,他并未直接回答,而是看向萧玦,目光中带着询问与考较:“陛下心中,已有决断了吧?”
萧玦与他对视,片刻后,微微颔首,朗声道:“朕以为,当刚柔并济,恩威并施。”他目光扫过众臣,“即刻下令,北境三镇进入一级战备,边军轮换暂停,斥候加倍,严防死守!此为‘威’,示我大周寸土不让之决心!”
“同时,”他话锋一转,“命户部、鸿胪寺筹备粮食十万石,御寒衣物五万套,由使团押送,前往北漠王庭,‘借’予他们度过寒冬。并告知他们,若敢南下牧马,这些粮食便是他们的断头饭;若安分守己,来年秋收后,可按市价以牛羊皮毛抵扣。此为‘恩’,给他们一条活路,也免我边境百姓受刀兵之苦。”
此策一出,殿内先是一静,随即不少大臣眼中露出恍然与钦佩之色。这既展现了帝国的实力与决心,又避免了立刻开战的风险,将选择权抛给了北漠人,占据了道义与战略的主动权。
萧煜看着侃侃而谈、决策果决的侄儿,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他躬身,声音清晰而坚定:“陛下圣明!此策老成谋国,刚柔并济,臣,附议!”
随着他这一句“附议”,殿内原本争执不休的气氛瞬间平息,众臣纷纷躬身:“臣等附议!”
萧玦看着下方心悦诚服的臣子,又看了看垂首而立的萧煜,心中明白,皇叔这是在最后一次,以他无上的威望,为自己铺平道路,巩固自己的权威。
第三幕:还政大典,江山交付
数日后,一个更为庄重的仪式在承天殿前举行——镇海王萧煜与护国圣手夫人苏叶,正式上表,归还摄政王金印、兵符及一切代表超然权力的信物,彻底还政于君。
此举虽在众人意料之中,但当这一刻真正来临时,依旧震撼了整个朝野。
承天殿前,百官肃立。萧煜与苏叶皆身着正式朝服(王妃服制),并肩立于丹陛之下。萧煜手中托着盛放金印兵符的玉盘,苏叶则捧着一卷代表其参与机要之权的懿旨。
萧玦自龙椅上起身,一步步走下丹陛,亲自来到二人面前。他没有立刻去接,而是先对着萧煜与苏叶,深深一揖。
“皇叔,婶母,”萧玦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更多的是郑重,“多年来,辛苦二位了!若非皇叔婶母呕心沥血,匡扶社稷,断无我大周今日之盛世!”
萧煜坦然受了这一礼,然后将玉盘高举过顶,声音沉稳如磐石:“陛下已堪大任,臣等心愿已了。自今日起,大周万里江山,千秋社稷,尽托于陛下!愿陛下励精图治,泽被苍生!”
苏叶亦将懿旨奉上,温声道:“妾身亦祈愿陛下,江山永固,国泰民安。”
萧玦郑重地接过金印兵符与懿旨,交由身后内侍保管。他再次躬身:“朕,必不负皇叔婶母所托,不负天下万民所望!”
这一刻,阳光洒满广场,仿佛为这历史性的权力交接,镀上了一层神圣的金光。百官山呼万岁,声震九霄。一个由萧煜与苏叶强力守护、平稳过渡的时代正式宣告结束,一个完全由萧玦主导的、充满活力的新时代,磅礴开启。
第四幕:府邸清闲,心系天下
还政之后,镇海王府愈发清静。萧煜多了许多闲暇时光,或在书房翻阅那些与星图碎片、兽皮残卷相关的古籍杂记,或是在庭院中缓缓打着一套看似普通、实则蕴含至理的五禽戏,温养着受损的根基。苏叶则大部分时间沉浸在医武宗送来的各类疑难病例与药材研究之中,偶尔与萧雨探讨医术,含饴弄孙,生活恬淡。
然而,这份清闲之下,两人却并非真正两耳不闻窗外事。
萧珩与萧墨时常会来府中请教,将朝中难以决断的事务、江南调查的最新进展,委婉地提出。萧煜从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以提问的方式,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权衡,将毕生的经验与智慧,化为润物无声的指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