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辰肯定是救不了的,不过他也无法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彻底湮灭,连一丝痕迹都不留。
他想起后世北京中轴线申遗迹的事,一个念头在他心中疯长,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急迫。
这天晚上,送雨水睡下后,吕辰伏在书桌前,他铺开稿纸,神情专注而肃穆。他提起笔写了一个极具时代特色、甚至带着点“学术”幌子的方案:《关于封建阶级遗留城市建筑构件进行系统性科学研究与数据留存的初步方案》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当前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大量旧有封建阶级遗留建筑(如城墙、城楼、牌楼、传统民居群落等)因阻碍交通、不符合新时代规划需求正被拆除。然此类建筑历经数百年风雨,其建造工艺、材料特性、结构力学、乃至蕴含的历史信息,皆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不应随拆除而彻底湮灭。建议在拆除过程中,同步开展抢救性科学数据采集与研究工作,为后世保留珍贵技术资料与历史实证。
二、建议研究方向与课题设置(举例):
1. 明清防御工事保温隔热性能与季节变化观测:研究城墙、瓮城等大型砖石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日照蓄热与散热规律、不同季节内部微环境变化等,探究其设计如何应对北方严寒与酷暑。
2. 传统军事设施防腐、防潮、防蚁实验研究:系统采集城墙基础、排水口、木构件(如城门、角楼)样本,分析其使用材料(如石灰糯米浆、桐油、特定木材)、特殊处理工艺及实际防护效果,为现代建材防护提供借鉴。
3.封建城市市政工程史对比研究:重点考察记录城墙排水系统(如吐水嘴、暗沟)、道路(如金丝套地区胡同肌理)、商业设施(如前门大栅栏商铺布局)的构造、规模、与城市水系的关系,对比研究其设计理念与现代市政工程的异同。
4. 牌楼等标志性建筑装饰纹样系统图集编纂:对即将拆除的各类牌楼、重要门楼的斗拱、彩画、雕刻纹饰进行高精度临摹、拍照、分类汇编,编纂详尽的纹样分类图集,研究其等级规制、艺术风格及文化寓意。
5.旧建材回收再利用可行性方案研究:评估拆除产生的巨量旧城砖、石材、木材的物理性能(强度、耐久性),探索其在新建筑(如围墙、公园步道、小型景观)中循环利用的经济性与技术路径,减少资源浪费。
三、工作方法与优先级:
按拆除时间表制定紧急抢救顺序:优先针对即将拆除或正在拆除的重点目标开展工作,如:内城东南角楼、西直门瓮城(进行中)、重点区域牌楼(如东四、西四)、金丝套地区胡同群、前门大栅栏商铺立面等。
多手段协同记录:
精密测绘:使用经纬仪、水准仪等进行精确尺寸测量,绘制平面、立面、剖面图。
影像记录:使用高精度相机(如莱卡)对整体、局部、细部进行多角度、多时段拍照,务必清晰。对特殊结构(如藻井)可尝试进行初步的立体摄影测量。
拓片与临摹:对重要碑刻、砖雕、木雕进行拓片或专业美术人员现场临摹。
材料取样与分析:在允许和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科学采集少量典型建材样本(砖瓦、灰浆、木材)进行实验室分析。
四、国际经验借鉴与合作建议:苏联在战后重建及古建保护方面有丰富经验,其“圣瓦西里教堂穹顶修复技术”、“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城墙防御体系研究”、“冬宫建筑群改建技术报告”等成果享誉国际。
1.搜集、翻译、研究上述苏联项目的技术报告与方法论。
2.对标开展研究提案:如“天坛祈年殿复杂藻井结构精密立体测量与力学分析”、“北京内城‘马面’(城墙墩台)结构承重与防御效能结构承重能力测试与防御功能分析”、“太庙大戟门大空间利用可行性研究”等,既具科研价值,又可获得详细数据。
3.尝试邀请莫斯科建筑学院专家参与指导或联合研究:借助其技术力量提升我方研究水平,同时促进学术交流。
五、数据管理与保存策略:研究目录与原始数据(胶卷/底片)编号分离:建立两套独立且严密的编号系统。一套是公开的“研究课题目录及对应成果(报告、图纸、照片影印件)编号”;另一套是绝密的“原始数据(高清底片、原始测绘图纸、样本标签)物理存储位置及独立编号”。两者之间通过特定且隐蔽的密码本或只有极少数核心人员掌握的映射规则关联。确保即使公开目录部分损毁或泄露,原始数据的核心价值与安全性不受根本影响。
多地点、多介质备份存储:原始底片、图纸、关键记录手稿必须制作至少三份备份。一份存研究机构档案室,一份存指定保密单位,一份存于绝对安全、环境可控的第三方地点。备份介质需考虑耐久性。
核心数据‘冷存储’:对最重要的原始高清底片和图纸母本,考虑采用密封、避光、恒温恒湿的“冷存储”方式,最大限度延长其物理寿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