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yì,通“乂”,治理。《史记·河渠书》:“诸夏艾安。”
我们来全面解析《史记·河渠书》中的“诸夏艾安”这一表述。
一、原文语境与故事讲述
“诸夏艾安”出现在《史记·河渠书》的结尾,是司马迁对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成效的总结性评价。
原文段落(节选):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馀顷。佗小渠陂山通道者,不可胜言。然其着者在宣房。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闚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在详细记述了自大禹至汉武帝时代一系列重大的水利工程(如禹治水、郑国渠、漕运、瓠子堵口等)之后,司马迁在结尾的“太史公曰”之前,写下了这句总结:
“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 然其着者在宣房。”
而整个水利工程带来的最终效果,就是:
“ 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故事讲述:
《河渠书》讲述的是中国上古至汉武帝时期,中华民族与“水”的关系史。核心故事包括:
1. 大禹治水:奠定九州,疏导江河,消除了洪水泛滥。
2. 历代兴修:如战国时期魏国开凿鸿沟,秦国修建郑国渠等,这些工程主要用于灌溉和航运,富国强兵。
3. 汉武帝治水:这是全文的重点。特别是瓠子堵口事件: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阳)决口,泛滥十六郡,历时二十余年未能堵塞。汉武帝亲率群臣,亲临堵口现场,命令随从官员自将军以下都要背负柴草填堵决口,并创作了《瓠子之诗》。最终成功堵口,消除了兖州、梁楚等地长期的水患。
“诸夏艾安”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得出的结论:正是由于这些不懈的水利建设,特别是成功治理了黄河水患,才使得中原地区获得了安宁。
二、注释与翻译
注释
诸夏:原指周代分封的各个诸侯国,在汉代泛指中原地区、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
艾:通“乂”(yì)。《说文解字》:“乂,芟草也。” 引申为治理、安定。这里的“艾”不是“刈杀”,而是其反义词,指通过治理而达到的和平状态。
安:安宁,太平。
功施于三代:
施:延续,影响。
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古人理想中的太平盛世。
整句意为:(这些水利工程的)功业和影响,可以媲美和延续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翻译
“(从此以后)中原地区得以治理和平定,其功绩堪与夏、商、周三代相媲美。”
三、创作背景
1. 时代背景:汉武帝时代是开拓与建设的时代。对外北击匈奴,开疆拓土;对内则大兴水利、盐铁官营以富国强兵。治理黄河是当时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2. 个人经历:司马迁曾亲身参与并目睹了“瓠子堵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余从负薪塞宣房”)。这种切身体验让他深刻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国家安定和人民生活的极端重要性。
3. 写作目的:在《史记》中创设“八书”来记述典章制度,《河渠书》是其中之一。司马迁旨在通过系统记录历代水利事业,阐明一个核心观点:水的“利”(灌溉、航运)与“害”(洪灾)是治国平天下的关键。治理好水,就能带来“艾安”;治理不好,就会导致灾难。
四、现实意义
“诸夏艾安”四个字,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
1. 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泰民安的基石:司马迁将水利工程的成就提升到“功施于三代”的高度,说明他早已认识到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如现代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高铁网络)对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决定性作用。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这些看不见的“骨架”支撑。
2. 治国先治水,治理需抓住根本:水患是中华民族长期面临的自然挑战。“诸夏艾安”的背后,是国家力量对重大自然风险的有效管控。这提醒现代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并持续投入于关系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风险,才能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
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河渠书》通篇体现了因势利导、兴利除害的生态智慧。追求“艾安”不是要征服自然,而是通过认识和尊重规律来利用自然。这与今天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一脉相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