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新能科技扩产!抢占市场
三月十八上午11点,江城新能源产业园东侧的空地上,一座银灰色的现代化厂房如钢铁巨人般矗立在春日暖阳下,散发着强烈的工业气息。这座新能科技第二生产基地,主体采用装配式钢结构搭建,屋顶全覆盖着深蓝色的光伏板——不仅能满足工厂自身15%的用电需求,还能将多余电量并入电网;四周的玻璃幕墙印着巨大的白色标语“智能充电桩·赋能绿色出行”,字体采用加粗的无衬线设计,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厂区大门是两扇电动伸缩门,门柱上立着一块不锈钢铭牌,激光雕刻着“新能科技第二生产基地·总占地面积㎡·年产能20万台”的字样,透着严谨的工业美学。
大门外的停车场早已停满车辆,既有印着“比亚迪供应链物流”“宁德时代配套运输”的重型卡车,也有挂着各地牌照的商务车——车身上“特来电”“星星充电”等充电运营商的logo清晰可见,司机们正围着厂区保安询问“卸货区在哪”“订单啥时候能排产”,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林晚在新能科技CEO周明的陪同下走进大门,她身着一身深灰色工装风西装——上衣是立领设计,裤腿两侧有隐形拉链,方便在车间行走时调节宽松度;内搭一件黑色高领针织衫,既保暖又利落;脚下是一双黑色防滑皮鞋,鞋头轻微磨损,看得出来是常穿的款式。这身装扮没有丝毫奢华感,却完美适配车间参观的场景,又不失投资人的沉稳气场。袁琳跟在她身后,手里捧着一个黑色皮质文件夹,里面的生产报表用红笔标注得密密麻麻,“加急订单”“客户催单”的字样随处可见。
“林总,您快看看!这就是我们赶在三月投产的新工厂!”周明快步走在前面,脸上的笑容几乎要溢出来。他穿了一件印着“新能科技”蓝色logo的工装夹克,袖口挽到小臂,露出沾着少许机油的手腕,指甲缝里还嵌着一点黑色的油污——显然是刚从车间里出来。“去年上市前开董事会,您坚持让我们从募集资金里拿出20%,在光伏储能之外布局智能充电桩赛道,当时好几个董事都反对,说‘主业还没坐稳,别分散精力’‘充电桩是红海市场,不好做’。现在您看!”他指着车间方向,声音不自觉地提高,“订单都排到半年后了,老工厂24小时三班倒都赶不完,幸好新工厂赶在旺季前投产,不然真要违约赔违约金了!”
林晚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车间入口处的电子屏上,绿色的生产数据正实时滚动:“今日计划产能:智能直流充电桩800台、交流充电桩1200台;当前完成率:68%;待交付订单总量:台;平均客户排队时长:182天”。她微微点头,脑海里浮现出去年董事会的场景——当时周明团队一门心思扑在光伏储能上,认为“技术壁垒高、利润空间大”,是她拿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数据和充电桩缺口报告,力排众议拍板:“单一业务抗风险能力太弱,光伏储能是长期赛道,充电桩是短期爆点,必须‘长短结合’才能稳赚不赔。”
“当时我就说过,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就在眼前,充电桩作为配套设施,必然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缺口。”林晚的语气平静无波,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现在的订单情况,不过是印证了当初的判断而已。”
走进车间,一股混合着金属冷香与润滑油的工业气息扑面而来,却并不刺鼻——车间顶部安装了先进的新风系统,实时置换空气。整个车间采用通透的大跨度设计,没有一根立柱遮挡视线,地面是灰色的环氧树脂涂层,干净得能映出机械臂的影子。
左侧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六台银色的库卡机械臂在轨道上灵活移动,机械爪精准地抓取灰色的充电桩外壳,将预装好的电路板嵌入其中,再用电动螺丝刀拧上十二颗螺丝,整个过程行云流水,用时不到30秒;机械臂旁的传感器实时监测作业精度,一旦出现偏差,屏幕立刻亮起黄色预警,旁边的工程师便会及时调整参数。
中间的检测区里,十位工人穿着白色防静电服,戴着无尘手套,手持便携式检测仪,对组装好的充电桩进行耐压测试、绝缘测试和通讯测试——检测仪屏幕上的电压、电流数据实时跳动,合格的产品会自动打印出“检测通过”的标签,不合格的则被传送带送到返修区。
右侧的包装区更为繁忙,打包好的充电桩被裹上气泡膜和瓦楞纸,通过传送带送到叉车旁,工人熟练地操作叉车,将其堆叠在托盘上,每个托盘码放8台,码好后立刻被拉到门口的货车旁卸货。“轰隆”的叉车声、“滴滴”的设备提示声、工人之间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却并不杂乱,反而透着高效的秩序感。
“这条生产线是我们花8000万从德国引进的全自动化设备,每小时能生产50台直流充电桩,是传统人工生产线效率的3倍!”周明指着机械臂,语气里满是自豪,“现在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每月同比增长都超过30%,车企、充电运营商、甚至房地产商都来抢充电桩——比亚迪上周刚跟我们签了1万台的大订单,用于他们全国4S店的充电配套;特来电也追加了8000台,要铺设到三四线城市的社区和商圈;就连市政部门都订了5000台,要改造路边的停车位,做成公共充电车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