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张瑶的非遗公益,走向全球
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一栋三层小楼刚挂上新招牌——“瑶光非遗光伏时装店”,瞬间吸引了来往行人的目光。外墙没有用传统的玻璃幕墙,而是镶嵌了一块块浅蓝色的柔性光伏板,阳光洒在上面,折射出细碎的光,既像流动的水波,又透着科技感;门头挂着手工刺绣的挂毯,蜀绣的牡丹和苏绣的喜鹊缠绕在一起,针脚细密,色彩艳丽,把非遗的雅致和光伏的现代感揉得恰到好处。
门口早已围满了人,有扛着相机的媒体记者,有打扮时髦的时尚达人,还有不少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当地人。当张瑶穿着一身融合了苗绣元素的白色连衣裙走出来时,人群里立刻响起了掌声——裙子的领口和袖口绣着精致的苗家银饰纹样,裙摆用蜡染工艺染出淡淡的云纹,腰间的腰带是用古法编织的彩绳,最特别的是,裙摆内侧悄悄嵌了一小块超薄柔性光伏板,在阳光下能吸收能量,晚上还能发出柔和的微光。
“欢迎大家来到‘瑶光’!”张瑶笑着挥手,声音清脆悦耳,“这家店有两个特别之处:第一,所有装饰和服装,都融入了中国非遗工艺,从蜀绣、苏绣到苗绣、蜡染,每一件都出自中国非遗传承人的手;第二,店里的外墙、遮阳棚全是星辰科技定制的柔性光伏板,不仅能给店铺供电,多余的电能还能并入当地电网,环保又实用。最重要的是——这家店所有的利润,都会全额捐赠给公益项目,用于贫困地区的非遗传承和光伏教育。”
话音刚落,人群里就响起了惊叹声。一位法国时尚博主举着手机直播,对着镜头大喊:“天呐!这也太酷了吧!非遗工艺加光伏技术,还全公益,我一定要进去好好逛逛!”
走进店里,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一楼是服装展示区,货架是用老榆木做的,上面摆着各式各样的非遗时装:男士的唐装外套用了缂丝工艺,上面织着山水纹样,低调又有质感;女士的旗袍裙摆用扎染工艺染出渐变的蓝色,领口缀着用银线绣的小蝴蝶;还有适合年轻人的卫衣,袖子上绣着简约的非遗图腾,潮流又不失文化韵味。每件衣服的标签上,都印着对应的非遗工艺介绍和传承人的名字。
二楼是非遗体验区,几位来自中国的非遗传承人正坐着演示技艺:蜀绣传承人手里的针线翻飞,不一会儿,一朵栩栩如生的芙蓉花就出现在绸缎上;蜡染传承人用蜡刀蘸着融化的蜂蜡,在白布上画出精美的几何纹样,旁边放着染好的成品,蓝白相间,清新雅致。不少小朋友围在旁边,好奇地拿着针线尝试,传承人耐心地手把手教他们。
三楼是光伏科普区,墙上挂着图文并茂的展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光伏技术的原理,还有一个小型的光伏模型,游客可以亲手操作,看看光伏板如何把阳光转化为电能。旁边的屏幕上,循环播放着贫困地区孩子在光伏教室里学习非遗工艺的视频——孩子们用蜡染做的手帕,用刺绣绣的书包,脸上满是认真的笑容。
“这些孩子,有的来自非洲索马里,有的来自中国云南的山区,”张瑶走到屏幕前,轻声介绍,“我们的公益资金,一部分用来给他们建光伏教室,让他们能在亮堂的环境里学习;另一部分用来资助当地的非遗传承人,让老手艺能传下去。”
谁也没想到,张瑶会把非遗、光伏和公益这三件事,这么巧妙地捏在一起。
故事要从两年前说起。当时张瑶还是个时尚设计师,一次跟着林晚去云南考察光伏公益项目,在一个偏远的苗族村寨里,她看到了让人心疼的一幕:几位白发苍苍的苗绣传承人,手里拿着精美的绣品,却找不到销路,只能低价卖给收购商;村里的年轻人觉得做非遗不赚钱,都外出打工,老手艺眼看就要失传。而村里的小学,因为缺电,孩子们只能在昏暗的教室里上课,更别说接触时尚和外面的世界了。
“林晚姐,你说能不能把你的光伏技术,和我们的非遗工艺结合起来?”晚上,张瑶坐在光伏路灯下,突然冒出一个念头,“用光伏板给非遗工坊供电,再把非遗元素融入时装设计,卖到全世界去,赚的钱再用来做公益,帮这些传承人留住手艺,帮孩子们改善学习环境。”
林晚一听,立刻拍了拍手:“这个想法太妙了!我全力支持你!星辰的技术团队可以给你定制柔性光伏板,既轻薄又美观,刚好能和你的时装店结合。”
说干就干。张瑶先是走遍了中国各地,拜访了几十位非遗传承人。一开始,不少传承人有顾虑:“我们的老手艺,年轻人不喜欢,能卖出去吗?”还有的担心,和光伏这种高科技结合,会破坏非遗的传统韵味。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张瑶把自己的设计稿拿给传承人看,耐心讲解:“我不会改变你们的工艺,只会把这些美好的元素,用更时尚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这件苗绣卫衣,保留了苗绣的经典纹样,但用了年轻人喜欢的版型,肯定能受欢迎。”她还承诺,每卖出一件非遗时装,都会给传承人分成,让他们靠手艺能赚到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