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儿持国柄,镇南举义旗方振。
魏祚将移司马炎,先有师昭逞凶忿。
在三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各方势力角逐,英雄豪杰辈出。而司马师,这位西晋王朝的重要奠基人,虽未真正登上皇位,却在曹魏的政治舞台上,以其独特的手段和卓越的才能,掀起了惊涛骇浪,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司马师,字子元,出生在河内温县的司马家族,那可是名门望族,他爹司马懿更是曹魏政权的核心人物。小时候的司马师,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气质,沉稳又有谋略,跟一般的官二代完全不一样。当时,他和夏侯玄、何晏这些名士混在一起,在文化圈里也是小有名气,何晏甚至说:“只有懂得把握时机的人,才能成就大业,司马师就是这样的人啊!” 这就好比你上学的时候,有个同学不光成绩好,还特别有想法,老师和同学都觉得他以后肯定有大出息,司马师就是这样的存在。
但那时候,曹魏政权内部斗争激烈,夏侯玄他们因为被人举报崇尚浮华虚名,被魏明帝曹叡罢官,司马师也受到牵连,早年没能进入官场。不过,他并没有闲着,而是暗中观察局势,结交各路人才,还娶了曹魏征南将军夏侯尚的女儿夏侯徽为妻。这夏侯徽也不简单,她妈是大将军曹真的妹妹德阳乡主,妥妥的曹魏宗室。然而,随着司马家野心渐显,夏侯徽察觉到了异样,毕竟她是曹家外甥女,司马师对她也产生了忌惮,在青龙二年(234 年),司马师狠心毒杀了夏侯徽,这事儿也能看出司马师为达目的,手段相当狠辣。
景初年间,司马师终于迎来了进入官场的机会,担任散骑常侍,后来又一路高升,做到了中护军。这个职位可不得了,掌管着禁军,相当于皇帝身边的卫戍司令。在任期间,司马师展现出了他出色的管理才能,他制定了一套选用人才的法规,按照功绩推举人才,杜绝了官员徇私舞弊的现象,就好比现在公司里推行了一套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让有能力的人得到了晋升机会,大家工作起来都更有干劲了。正始八年(公元 247 年),他母亲张春华去世,司马师守丧尽孝,获得了孝子之名,这也为他在官场赢得了不少好名声。
嘉平元年(公元 249 年)正月,这是改变曹魏政权走向的重要时刻。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大将军曹爽带着兄弟和一众亲信全都跟着去了,京城洛阳一下子变得空虚起来。司马懿瞅准了这个机会,决定发动政变,史称“高平陵之变”。
在这场政变中,司马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政变成功,司马懿只和司马师在密室中商议,连司马昭都被蒙在鼓里。司马师更是早早地暗中蓄养了三千死士,这些人散落在民间,关键时刻能迅速集结。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三千人就像隐藏在黑暗中的利刃,随时准备给敌人致命一击。到了政变那天,司马昭才知道这件事,吓得坐立不安,而司马师却非常镇定,就像没事儿人一样,该吃吃该睡睡。第二天一早,司马师领兵驻扎在司马门,把京城内外控制得稳稳当当,军队纪律严明,司马懿看到儿子如此出色的表现,心里肯定在想:“这小子,真没白养!”
政变成功后,曹爽兄弟被软禁,司马懿独揽朝政大权,司马师也因功升任长平乡侯,食邑千户,不久又升任卫将军,正式踏入了曹魏政权的核心圈子,成为了司马家族在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支柱。
嘉平三年(公元 251 年),司马懿病逝,司马师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被任命为抚军大将军,参与辅政,第二年又升任大将军,兼任侍中,录尚书事,统率朝廷内外军事,从此,司马师正式成为了曹魏政权的实际掌控者。
刚掌权的司马师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权力来源的合法性问题。他不像父亲司马懿是受魏明帝遗诏托孤,他的权力是家族内部传递而来,在古代皇权至上的制度下,这种臣子家族内部的权力交接很容易被视为专权、篡逆的信号。而且,司马懿诛杀曹爽一派及众多曹氏皇族宗亲,已经让朝中不少人不满,现在司马师上位,反对的声音更是此起彼伏。
但司马师可不会被这些困难吓倒,他有着自己的一套治国方略。他下令百官举荐人才,明确朝中尊卑秩序,体恤穷苦百姓,还清理了那些颓废无用的官员,就像给朝廷这个大机器来了一次全面检修,把生锈的零件都给换了。在军事方面,他任用诸葛诞、毋丘俭、王昶、陈泰、胡遵等军事将领统率四方军队,在地方治理上,启用邓艾、州泰、王基等人治理州郡,同时让钟会、夏侯玄、孟康等人参与朝议之事。这一系列操作下来,朝野上下焕然一新,四方也逐渐安定下来,不得不说,司马师在管理国家这方面,确实有两把刷子。
嘉平四年(公元 252 年),吴国皇帝孙权病逝,魏国觉得这是个伐吴的好机会。镇东将军诸葛诞建议集中兵力进攻江陵和武昌,扼制吴国的上流。但司马师有自己的想法,他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而是兵分三路伐吴,让征南大将军王昶进攻南郡,镇南将军毋丘俭进兵武昌,诸葛诞与征东将军胡遵率军七万进攻东兴,司马昭以安东将军的职位担任监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