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势如龙,司马权谋运掌中。
弑主平叛开晋路,千秋功罪笑谈中 。
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一个名字虽不似诸葛亮、曹操那般被人们传颂得家喻户晓,却实实在在地成为了这场乱世棋局的收官者,他就是司马昭。
司马昭,字子上,出生于河内温县的一个世家大族。司马家那可是名门望族,祖上在西周时就因功被赐姓司马,到了他祖父这辈,还担任着洛阳京兆尹。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司马昭从小接受的教育和熏陶,那都是顶尖的,为他日后纵横政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安六年,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被曹操强制征招入仕。这对司马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司马懿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曹丕交好,在官场一路晋升,先后担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主簿等职。有这样一位厉害的父亲做榜样,司马昭自然也不甘落后。
景初二年,司马昭被封为新城乡侯,正式踏上了仕途。正始初年,他担任洛阳典农中郎将。当时正值魏明帝大兴奢侈之风以后,百姓生活负担沉重。司马昭一上任,就展现出了他卓越的管理才能,他下令免除苛捐杂税,让百姓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不误农时。这一举措,让百姓们对他大为称赞,也让他在官场中开始崭露头角,获得了不少赞誉。之后,他又转任散骑常侍,在这个职位上,他进一步积累了政治经验,也逐渐进入了曹魏政权核心人物的视野。
正始五年,大将军曹爽伐蜀,司马昭迎来了他军事生涯的第一次重要考验。他被任命为征蜀将军,作为夏侯玄的副手,率军出骆谷,驻扎在兴势。蜀将王林夜间偷袭司马昭军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司马昭表现得异常冷静,他坚持按兵不动,就像一位沉稳的棋手,在对手出招时,先观察局势,不轻易落子。果然,王林摸不清虚实,最终退走。事后,司马昭对夏侯玄说:“费祎占据险要之地而固守,我军前进得不到作战的机会,攻坚而不能下,应赶快撤退,以后再作打算。”从这里就能看出,司马昭对战场局势的判断非常准确,他有着军事家的敏锐洞察力。曹爽等人听从了他的建议引军撤退,而费祎果然率兵急奔三岭,截其归路,好在魏军夺得险道才得以通过。回到京都后,司马昭因这次出色的表现官拜议郎。
嘉平元年,曹魏政坛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高平陵之变。这一年,曹魏皇帝祭扫高平陵,大将军曹爽及其亲信都随侍同行。时任太傅的司马懿抓住这个机会,以皇太后名义下令,关闭城门,占据武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命令司徒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职事,占据曹爽营地。然后司马懿果断出手,诛杀曹爽,从此司马氏开始把持朝政。
在这场政治巨变中,司马昭率众护卫二宫,因功增加封邑一千户。这一千户封邑,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奖励,更是他在司马氏家族中地位提升的标志,也意味着他正式进入了曹魏政权的权力核心层。
同年秋季,蜀将军姜维进犯雍州,依傍翔山建筑两座城,派牙门将句安、李教等人驻守,并聚集羌胡人为人质,进犯侵逼各郡。征西将军郭淮和雍州刺史陈泰进行抵御,司马昭随郭淮迎战。在这场战役中,司马昭表现出色,他升任安西将军、持节,驻守关中,为诸军节度。郭淮和句安在曲地陷入僵持,司马昭则进兵占据长城,南奔骆谷来迷惑蜀军。姜维有所顾忌,退兵守南鄞,句安的军队断绝了后援,率众投降。这场战役的胜利,让司马昭在军事上的威望进一步提升,也让他在司马氏家族中,成为了能独当一面的人物。之后,他又转任安东将军、持节,镇守许昌,负责一方军事,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
嘉平三年,司马懿逝世,司马昭的兄长司马师接过了父亲的班,任大将军,总揽国政。兄弟俩在权力的道路上继续携手前行,不过,他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嘉平四年,司马师下令兵分三路攻打吴国,司马昭为都督,统率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讨伐吴国,在东兴交战。但这一战,由于胡遵等人轻敌懈怠,导致魏军战败。司马昭作为监军,也因这次战败获罪被削去爵位。这对司马昭来说,无疑是一次不小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他就像一位在赛场上失利的运动员,默默总结经验教训,等待着下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嘉平五年,蜀将姜维再次举兵侵扰陇右,佯称要攻打狄道。司马昭暂兼征西将军,驻守长安。面对姜维的虚张声势,司马昭并没有被迷惑,他通过分析姜维的军事行动和战略意图,准确判断出姜维是在虚晃一枪。果然,蜀军因粮草不足撤军。此时又赶上新平羌胡部族叛乱,司马昭率军将他们击破,叛军惧于其威纷纷投降。凭借这次平叛的功劳,司马昭重新被封为新城乡侯,再次回到了权力的舞台中央,也向众人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