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完高句丽,慕容皝又转头收拾宇文部鲜卑。宇文部首领宇文逸豆归是个草包,手下却有个猛人叫涉奕于,屡次挑衅前燕。公元344年,慕容皝派慕容翰(这时候还没被赐死)和慕容恪率军进攻宇文部。慕容翰假装不敌,引诱涉奕于追击,慕容恪设下埋伏,一刀把涉奕于砍了。宇文部大军溃散,宇文逸豆归逃到漠北,没多久就病死了。慕容皝趁机吞并了宇文部的地盘,把部众迁到辽东,前燕的势力一下子扩展到了辽西地区。
短短几年,慕容皝东打高句丽,西揍后赵,北灭宇文部,南并段部,把前燕的版图扩大了好几倍,成了东北亚地区的扛把子。
慕容皝这人,不光是个军事家,还是个不错的政治家。他知道,光靠打打杀杀不行,还得发展经济、培养人才,不然国家就是个空架子。
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展农业。辽东地区虽然土地肥沃,但鲜卑人以前靠游牧为生,不太会种地。慕容皝下令“劝课农桑”,鼓励鲜卑人学习汉族农耕技术,还把战争中俘虏的汉人分给土地,让他们安心耕种。没过几年,前燕的粮食就多到吃不完,国力大大增强。
第二件事是发展教育。慕容皝自己就喜欢读书,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他在棘城设立“东庠(xiáng)”,也就是学校,亲自去讲课,还让大臣们的子弟都去读书。《晋书》说他“赐其大臣子弟为官学生者号高门生,立东庠于旧宫,以行乡射之礼,每月临观,考试优劣”。意思是他给成绩好的学生封“高门生”,每月亲自监考,跟现在的校长似的,抓教育抓得特别紧。
在他的带动下,前燕的文化水平直线上升,鲜卑贵族子弟都开始学汉字、读儒家经典,不再是以前只会骑马射箭的“糙汉子”了。这一点很重要,后来前燕能入主中原,跟慕容家重视汉化有很大关系。
第三件事是整顿吏治。慕容皝对贪官污吏下手特别狠。有个叫王宪的大臣,贪污受贿被查出来,慕容皝本来想杀了他,后来看他认罪态度好,又有点才华,就饶了他一命,但把他的家产全部没收,还让他去屯田,算是给其他大臣敲了个警钟。在他的治理下,前燕的官场风气还算不错,没出现大规模腐败。
不过,慕容皝也有个毛病:脾气暴躁,疑心重。除了前面杀哥哥慕容翰,他对手下大臣也经常动刀子。有个叫刘赞的博士,因为讲课的时候跟他有不同意见,就被他贬到边疆;还有个将领因为打了败仗,直接被砍了头。《晋书》说他“用法严峻,多所诛戮”,这点跟曹操有点像,都是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慕容皝这辈子最得意的是扩张领土,最头疼的是立继承人。他有好几个儿子,其中最出色的是次子慕容儁(jùn)和四子慕容恪。
慕容儁是长子(老大早死,他算实际长子),按规矩应该立为太子。这孩子也挺能干,跟着慕容皝打了不少仗,有勇有谋。但慕容皝更喜欢四子慕容恪,觉得这儿子跟自己年轻时太像了,“智勇兼备”,好几次想废长立幼。
有一次,慕容皝跟大臣们商量:“慕容恪这孩子,比慕容儁强多了,要不立他当太子?”大臣们赶紧劝:“陛下,废长立幼是取乱之道啊!当年袁绍就是这么完蛋的。”慕容皝想了想,觉得有道理,就没再提这事儿,还是立了慕容儁为太子。
但他心里还是偏爱慕容恪,经常让慕容恪带兵打仗,给他锻炼的机会。慕容恪也没辜负他,十五岁就跟着出征,屡立战功,尤其是在灭宇文部的战役中,表现得比哥哥慕容儁还出彩。这就给后来的权力斗争埋下了伏笔——虽然慕容儁当了皇帝,但慕容恪的威望太高,兄弟俩之间难免有点小摩擦。
公元348年,慕容皝在一次打猎时,被一只兔子惊了马,摔成重伤,没多久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一岁。临终前,他把慕容儁和慕容恪叫到床前,嘱咐慕容儁:“你弟弟慕容恪很能干,你要好好用他。”又对慕容恪说:“你要辅佐你哥哥,别让我失望。”
可惜,他的担心还是成了现实。慕容儁继位后,虽然表面上重用慕容恪,但心里一直提防着这个弟弟。直到慕容儁去世,慕容恪才真正掌握大权,成了前燕的“摄政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但这都是后话了。
慕容皝这一生,算不上完美,但绝对够传奇。他从家族内斗中杀出重围,建立前燕政权,东灭高句丽,西拒后赵,北吞宇文部,南并段部,为慕容家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重视农业、发展教育、整顿吏治,让鲜卑慕容部从一个游牧部落,逐渐转变为一个封建国家,这一点比当时很多少数民族首领都强。
《晋书》评价他:“皝雅好文籍,勤于讲授,学徒甚盛,至千余人。亲造《太上章》以代《急就》,又着《典诫》十五篇,以教胄子。”可见他不光是个武夫,还是个有文化的武夫。
当然,他的缺点也很明显:猜忌心重,杀了不少亲人功臣,手段过于严厉。但在那个乱世,不狠一点,恐怕早就被人吞并了。就像曹操说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有时候,狠也是一种生存智慧。
参考《晋书》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