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椅初登意气扬,承平未改旧朝章。
南征北讨空劳役,佛骨沉香烟火长。
外戚渐专家国柄,储君未定祸根藏。
一生守业无新意,身后风波起未央。
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在南征途中咽了气。临终前,这位力推汉化的改革家拉着侍中崔光的手,断断续续说了句吾子幼弱,天下事重,宜寄任城王——意思是儿子还小,国家大事先让任城王元澄扛着。
可孝文帝刚闭眼,侍中王显、中常侍张佑就动了歪心思。这俩货估计是觉得新皇帝年幼好拿捏,竟打算秘不发丧,还想把政敌元澄、元勰骗来一锅端。幸好崔光够机灵,掏出孝文帝遗诏拍在桌子上:大行皇帝早有安排,你们想干啥?《魏书》里说这俩人惧而止,看来是被怼得没脾气了。
就这样,16岁的元恪稀里糊涂成了北魏的新老板,史称宣武帝。这小伙子继位时的场景,颇有点像现代公司老板突然去世,一群高管围着少东家争话语权。只不过元恪运气好,有崔光这样的老臣天花板护着,没被权臣们当傀儡玩。
刚登基那几年,元恪表现得还算有模有样。他先是追尊老爸为孝文皇帝,接着把老妈高氏尊为皇太后,一套流程走得滴水不漏。面对南朝萧齐的挑衅,这年轻人也不含糊,派皇叔元勰挂帅出征,把齐军揍得嗷嗷叫。《魏书》记载大破之,斩其将张惠绍,算是给老爸挣回了面子。
但熟悉历史的都知道,皇二代最难搞的不是外部敌人,而是内部的既得利益集团。孝文帝搞汉化得罪了不少鲜卑老贵族,这些人瞅着新皇帝年轻,正磨拳擦掌想搞点事情。元恪心里跟明镜似的,表面上对老贵族们客客气气,暗地里却提拔了一批汉人官员制衡,这手借力打力玩得还算溜。
元恪这辈子,似乎总想着超越老爸。孝文帝生前执着于南征,他便也把统一南朝当成KPI。从景明元年到正始四年,北魏跟南朝梁(此时萧衍已篡位)打了大大小小几十仗,场面搞得挺大,效果却有点一言难尽。
最出名的当属钟离之战。公元507年,北魏中山王元英带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围攻钟离城,结果被梁军将领韦睿用火攻打得大败。《魏书》里说英狼狈遁走,士众没者十有七八,翻译过来就是:元英光着脚丫子跑路,士兵死了七八成。这仗输得有多惨?据说北魏军的尸体把淮河都堵了,萧衍那边光是割了脑袋请功的就有三万多。
元恪得知消息后,估计把御书房的茶杯都摔了。他气得下诏痛骂元英:卿以锐师,数旬之间,无尺寸之功,乃丧师徒,贻国辱耻!(《魏书·元英传》)但骂归骂,他自己也没辙,毕竟北魏经过孝文帝折腾,军事上早已不复当年之勇。
有意思的是,元恪一边喊着要南征,一边又特喜欢跟南朝搞文化交流。有回梁朝使者来北魏,元恪特意让人安排了一场辩论赛,主题是儒释道哪家强。结果北魏大臣被梁朝使者怼得哑口无言,元恪非但不生气,还笑着说:南朝多奇才,朕当虚心学之。(《资治通鉴》)这心态,倒有点像现代网友吵架输了,转头说对方说得好有道理。
如果说元恪在军事上是眼高手低,那他在信佛这件事上,绝对是知行合一的典范。这哥们在位16年,全国新增寺庙1372所,平均每年建85所,比现在开发商盖楼还快。洛阳龙门石窟的宾阳三洞,就是他掏国库银子修的,据说光是挖佛像就用了80多万人工。
有回大臣崔光劝他:陛下,寺庙盖太多了,国库都快空了。元恪听完嘿嘿一笑:朕修佛窟,是为百姓积福,钱没了再赚嘛。(《魏书·释老志》)他这话倒也没说错,只不过的方式有点狠——加重赋税。结果搞得老百姓活不下去,纷纷逃到寺庙当和尚,毕竟和尚不用交税。
更离谱的是,元恪还特喜欢亲自讲佛经。有次他在式乾殿开坛,底下坐着文武百官和上万和尚,场面跟现在的明星演唱会似的。他讲得兴起,突然问身边的高僧:朕这水平,能比得上鸠摩罗什不?高僧赶紧拍马屁:陛下圣才,远超古人!元恪听完龙颜大悦,当场赏了这和尚一堆金子。
但信佛归信佛,元恪对和尚也不是啥都纵容。有个叫昙曜的和尚,仗着皇帝宠信,居然敢跟朝廷抢土地。元恪得知后,二话不说把昙曜抓了起来,还下诏说:沙门犯戒,与民同罪。(《魏书·释老志》)看来这哥们心里清楚,宗教能当精神鸦片,却不能真的骑到皇帝头上。
元恪这辈子,在女人面前算是栽了跟头。他第一个皇后于氏,是老臣于烈的侄女,本来俩人感情挺好,可没过几年于皇后就突然死了。《魏书》里说她,具体咋死的没明说,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事跟高肇的妹妹高氏脱不了干系。
高氏是元恪的宠妃,人长得漂亮,心眼却比针还小。她见不得于皇后受宠,更怕于皇后生的儿子元昌将来继位,于是趁元恪外出打猎,偷偷给于皇后下了毒。至于太子元昌,也在三岁时夭折,《魏书》里只用俩字带过,背后的猫腻可想而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